缩略图

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

作者

唐莲芳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断层、保护资金短缺、与现代社会融合困难等。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1 提供保护平台与资源支持

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为非遗的展示、收藏、研究提供了专业的平台。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建立非遗数据库等方式,将分散的非遗资源集中整合,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2.2 推动非遗的传播与普及

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非遗讲座、培训、演出等,将非遗知识和技艺传播给广大群众。文化馆组织的非遗培训班,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后备人才。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媒体等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2.3 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通过组织传承人群体培训、搭建传承交流平台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邀请专家学者为传承人传授现代设计理念、市场营销等知识,帮助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从而推动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三、群众文化传承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密联系

3.1 群众是非遗传承的主体

非遗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生活,群众在非遗的创造、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无论是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还是民俗节庆等非遗项目,都是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群众通过口传心授、实践操作等方式,将非遗代代相传,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3.2 群众文化传承创新为非遗注入活力

群众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对非遗进行创新和再创造。这种创新可能体现在技艺的改进、表现形式的丰富、文化内涵的拓展等方面。

3.3 非遗保护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非遗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能够激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当非遗得到重视和保护时,群众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创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1 协同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供给格局。“非遗 + ”模式不断涌现,如“非遗 + 旅游”“非遗+ 教育”“非遗 + 文创”等,促进了非遗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4.2 存在的问题

1. 协同机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群众组织、企业等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

2. 群众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但部分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仍然较低,缺乏参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资金短缺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4. 专业人才缺乏:既懂非遗保护又懂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工

作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创新能力不足。

五、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协同发展基础

1.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完善设施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充分考虑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确保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根据群众需求和当地非遗资源特色,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3.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5.2 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增强协同发展动力

1. 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尊重群众的创新成果,为群众提供展示创造力的平台和机会。

2. 加强群众文化培训与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文化培训和指导,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3.建立群众文化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和意见,根据群众反馈调整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使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

5.3 促进融合发展,拓展协同发展空间

1. 推进“非遗 +”融合模式:进一步深化“非遗 + 旅游”“非遗 +教育”“非遗 + 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在旅游景区开发非遗体验项目,将非遗融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编写非遗教材,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传承意识;鼓励文创企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加强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5.4 加强人才培养,为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在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非遗保护等课程的融合,培养既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5.5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协同发展顺利进行

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创造。

2.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人和人才培养、文化活动开展等。

3. 制定扶持政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参与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传承创新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结论

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发展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促进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非遗保护水平,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