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勘察中土层渗透系数原位测试数据修正方法研究
王艳
鄂尔多斯市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邮编:017000
引言
深基坑施工中,地下水的无序渗透可能引发管涌、突水等地质灾害,而土层渗透系数的精准获取是遏制这类风险的前提。然而,原位测试时,土层的非均质性、测试仪器的机械扰动及水文条件的动态变化,常使实测数据与真实值存在显著偏差。如何消除这些干扰,让测试数据真实反映土层透水特性,成为深基坑勘察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探索科学的渗透系数测试数据修正方法,对提升工程设计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基坑土层渗透系数原位测试数据偏差的成因分析
土性特征的复杂性是导致测试数据偏差的核心因素。天然土层多呈现成层分布或透镜体结构,颗粒级配、孔隙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同一测试区域内不同点位的渗透性可能存在数量级差异。这种非均质性使有限测试点的实测结果难以代表整个勘察区域的平均渗透特性,尤其在砂卵石与粘性土交错分布的地层中,测试点若落在局部高渗透性夹层或低渗透性透镜体中,将直接导致数据失真。此外,土层的结构性对渗透系数影响显著,原状土的孔隙连通性与扰动后土样存在差异,而原位测试难以完全规避对土体原始结构的破坏,进一步加剧数据偏差。
测试操作过程中的技术环节误差不可忽视。测试设备的选型与布设方式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钻孔成孔过程中,泥浆护壁可能堵塞土体孔隙,形成低渗透性泥皮,使测试时的渗流量偏小,计算出的渗透系数低于真实值。测试过程中的边界条件控制不足同样引发偏差,如试段隔离不彻底导致的串层漏水,会使实测渗流量偏大,造成渗透系数虚高。数据采集阶段的仪器精度局限,如压力传感器的分辨率不足、流量计量程与实际渗流量不匹配,也会引入系统性误差。
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对测试数据构成显著干扰。地下水的动态补给与排泄使水头差处于实时波动状态,若测试持续时间不足,未能捕捉水头稳定阶段的渗透特征,将导致计算结果偏离真实值。施工扰动形成的应力场变化不可忽视,深基坑周边的堆载、降水等作业会导致土体压缩或膨胀,改变孔隙结构与渗透路径,使测试期间的渗透系数与工程实际运行阶段存在差异。地下水中的溶质成分与浓度变化可能引发土体化学堵塞或溶蚀,改变孔隙连通性,导致不同时期的测试数据出现波动。
二、基于多因素耦合的渗透系数测试数据修正模型构建
基于多因素耦合的修正模型构建需先完成关键影响参数的筛选与量化。从土性特征、测试操作、环境条件三类偏差成因中,提取颗粒级配变异系数、孔隙扰动度、水头波动幅度等核心参数,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占比。针对土性非均质性,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测试点空间分布密度与代表性误差的关联函数,将离散测试数据转化为连续分布的渗透系数场;对于测试操作误差,建立泥浆护壁厚度与孔隙堵塞率的量化关系,通过室内试验标定不同孔径下的泥皮修正系数;针对环境动态变化,引入水头稳定性指数,以测试时段内水头波动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表征水文条件对数据的影响程度。数值模拟技术为多因素耦合效应的再现提供有效工具。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将土层划分为若干计算单元,每个单元赋予随空间变化的初始渗透系数。在模型中植入测试设备的几何参数与边界条件,模拟钻孔扰动形成的塑性区分布,以及泥浆侵入对孔隙结构的改变。通过设置不同组合的环境参数工况,如同步施加水头动态变化与应力场扰动,观察渗透系数在多因素作用下的演化规律,生成耦合效应下的渗透系数修正矩阵。模拟过程中需采用非饱和土渗流理论,考虑含水率变化对粘性土渗透性能的非线性影响,确保耦合作用模拟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数据的引入用于模型参数的校准与优化。在深基坑勘察区域布设分布式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土体变形及渗透流量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最小二乘法调整模型中的耦合系数,使模拟的渗透系数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吻合,重点校准土性非均质性与应力场扰动的交互作用参数。基于校准后的模型,建立 “干扰因素量化 - 修正系数计算 - 数据迭代优化” 的闭环流程:先将各因素量化值代入修正公式,生成初始修正系数;再将修正后的渗透系数反演至数值模型,验证其与现场监测数据的一致性;若偏差超出阈值,则重新调整参数权重并计算修正系数,直至迭代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修正模型的输出需形成可视化的渗透系数修正图谱,标注不同勘察区域的修正幅度与置信区间,为工程人员提供直观的参数调整依据。模型中还需嵌入动态更新模块,随着勘察数据的积累自动优化参数权重,提升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三、修正方法的工程验证与应用效能评估
修正方法的工程验证需选取典型深基坑工程场景,构建 “测试数据 - 修正结果 - 现场反馈” 的验证链条。在软土地区某地铁深基坑项目中,同步采集原状土样室内试验数据与原位测试数据,应用多因素耦合修正模型对原位数据进行校准。将修正前后的渗透系数分别代入降水设计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地下水位降深曲线,与现场布设的水位监测孔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经修正后的渗透系数所对应的模拟曲线与实测值偏差缩小,尤其在承压水层分布区域,修正后的数据能更精准反映水位下降速率,验证了模型对复杂地层的适应性。在砂卵石地层的深基坑工程中,重点验证修正方法对测试操作误差的消除效果。工程实践表明,经模型修正后,渗透系数计算值与抽水试验得出的综合渗透系数偏差显著降低,说明修正方法能有效剔除泥浆堵塞造成的测试偏差,为防渗帷幕设计提供可靠参数,减少因数据失真导致的帷幕厚度设计冗余或不足。
应用效能评估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两方面展开。技术层面,采用修正方法的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证明修正后的数据能提升地下水控制措施的针对性。经济层面,量化修正方法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计算因设计参数精准度提升带来的降水设备选型优化、防渗材料节省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考量模型应用过程中的监测与计算成本,形成投入产出比分析,验证方法的工程适用性。在地质条件极端复杂的断层破碎带区域,模型对岩体裂隙渗透的耦合效应模拟精度有待提升,需补充裂隙发育程度参数的量化指标;对于长期降水引发的土层渗透性衰减,应在修正模型中引入时间效应因子,增强对施工全过程的参数预测能力。通过持续积累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验证数据,建立修正模型参数的动态调整机制,使方法在更多工程场景中实现效能最大化。
结语
构建考虑多因素耦合的渗透系数原位测试数据修正模型,有效解决了深基坑勘察中测试数据偏差问题。该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偏差成因、量化修正指标,提升了数据准确性,为地下水控制方案提供了可靠参数。工程验证表明,其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施工安全。未来可结合更多工程案例优化模型,扩大应用范围,为深基坑工程勘察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强 , 刘辉等 . 基于多场耦合的含水层渗透系数精确求解方法研究 [J]. 岩土工程学报 , 2024, 46(5): 876-885.
[2] 张悦 , 李华等 . 深基坑降水工程中渗透系数不确定性对水位预测影响研究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 2023, 19(4):114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