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灵感说”与康德“天才论”的比较
于一凡
山东师范大学
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内涵
“灵感”这个概念并非最初由柏拉图引入,而是二十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德克利特首次提出。然而,构建灵感理论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的第一位倡导者是柏拉图。“灵感说”探讨的是艺术创作的起源。这个理论首次显著地强调了“灵感”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指出缺乏灵感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但是,其具有宗教神秘主题,对后续文艺过分注重非理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柏拉图说,灵感就像磁石。“灵感说”这一基础的艺术属性理念,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神灵的引导、灵性的启发,以及一种发狂的状态;紧接着是神圣的附体和感知;最后,柏拉图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将其以“灵感说”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灵感说”中,柏拉图的观点既呈现出矛盾性,又展现出其理论的价值所在。矛盾主要在于神秘主义理想与柏拉图诗人身份的冲突;而价值则在于强调了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它能区分理性与情感,能分辨出艺术创作和技艺制作的差异,同时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是一个由现实美迈向理想美,形象创造的过程。“灵感说”理论主要偏向于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则价值,对中世纪神学论述、浪漫主义文论以及现代主义文论产生了影响。
对柏拉图而言,人类的精神与肉身是独立的,精神只是暂时寓居于肉身之中,唯有得到神的启示,或通过不懈的修炼达到某种层次,才可能抵达理智的世界,才有可能逃脱粗糙的模仿。他将所有的灵感都归因于无形的神,赋予其神秘的面纱,也使其弥漫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气息。
二、康德的“天才论”内涵
在古希腊时代,众多学者早已将神性之助与天才紧密相连。在为“天才”一词确立了定义之后,康德对“天才”所有四个主要特性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创新性。也就是说,天才的作品创作并非仿效或是自然诞生的。康德以为创新性乃“天才”的首要特质,这与燕子筑巢和蜘蛛织网等行为不相同,它是艺术家主观独特的、先天天赋的创新,是不受规则限制的创新。
接着,是典范性。为何一个人会被誉为天才,除了他的独创性外,他的作品必须符合示范性的标准,才能成为别人模仿的标杆。但是,天才的创作并非总是有价值,也可能全无意义。比如康德对莎士比亚的看法,一方面他欣赏莎士比亚的才情,破坏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规则,创造出特立独行的作品;在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莎士比亚的才能过于粗糙,可能创作出低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缺乏示范性,无法引导别人向着正确的创新方向。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在他看来是无意义的。只有同时具备原创性和示范性,才能使天才的才华得以在艺术界赢得赞誉。
再者,是神秘性。这一神秘魅力主要来自诗人天赋的才情和他们不受主观约束的展示。例如,古罗马的诗人们常表明:“卓越的诗人常是行为不拘一格的自由灵魂,他们不墨守成规,毫无保留的展现自己的感情,纵情于酒色之中,以期在精神混乱的时刻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诗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创作《人间喜剧》时,隐居于阁楼之中,陷入一个创新的“狂乱”状态,他会感同身受,与书中的人物共享欢笑和眼泪。虽然康德的理论已经接近完美,但是他的“天才”理念却始终被一股浓郁的神秘色彩所覆盖。
最后,天才限于美的艺术领域。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人应为自然设立法则,自然科学则以理性为其立法基础,道德立法则依赖实践理性。天才不受逻辑和理性的束缚,只能为艺术制定法则,只专注于美和艺术的立法。
康德在其著名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认为:美的艺术只有天才能够创造。然而康德本身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把天才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面又表示如果天才与审美发生矛盾而又不得不有所牺牲的话,就宁可牺牲天才。康德的天才说是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而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反抗。新古典主义强调服从理性、尊重权威。提倡亦步亦趋地摹仿古代的作品。
三、“灵感说”和“天才论”比较
人类思维方式在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从无知转向理性。特别在西方世界,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之后淡化了对神的寓意,转而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自主性和内在力量。近代西方对“灵感”的认识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天才”,使得“天才”经常替代“灵感”成为主要讨论对象,而“灵感”则被看做是天才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通常人们认为,“灵感”是“天才”内在力量的直接表现,且认定为天生属性。“天才论”和“灵感说”的共同观点在于主张艺术才能的先天性,他们认为这种才能无法被教导或学习,并且每一个创作者都是艺术表现的独特载体。不同点是“灵感说”灵魂附体,操纵人们去创作艺术,“天才论”是大自然给予创作者艺术法则,其他人无法模仿。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内在深奥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美学理念,对于西方的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在西方古代时期 , 在近代, 现代文论中, 仍然可以找到柏拉图“灵感说”的影响。由此可见,“灵感说”的理论贯彻在整个西方艺术文论历程中,并且对于西方文艺批评思想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康德的观点是,只有天才拥有创新的思维,因此,人们在研究美的艺术时,必须将其视为天才的艺术。他相信,拥有创新能力的天才是艺术家的特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才能。他创造的想象力与生俱来。作品的创作者如果是天才,他的作品就会是无与伦比,不被任何成规所限制,与强调模仿精髓的思想截然不同,他们的创作过程常充满了无法束缚的自由创新精神。
四、结论
获取灵感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灵对于真、善、美理想世界的再现:获取灵感,即便有“世俗美好”的触发,却并非源于世俗世界的实在美好。
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认为鉴赏力比天才更重要。因为他认为鉴赏力涉及人的道德品质。正如前文所述,鉴赏中包含的“对崇高的鉴赏”正是道德的象征。换句话说,“鉴赏”对于“做人”来说比“天才”更重要。但康德提出“天才”这一说法,本来就表明他认识到了艺术中“天才”的重要性。必须有天才,才能有艺术。
综上可见,“灵感说”的诠释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倾向于对神秘和未见知识的描绘。然而,现代的“灵感说”更多地聚焦于人本身的潜力,强调实际经历的价值。透过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深度解读和探索西方文艺理论,洞察其内涵,并进行科学的解析。再深入探索西方古代“灵感说”,可以深度比较中西灵感理论和文化差别,用以发掘中西古代文论的独特性。这对于中西文化的互相融合,发展和推广富有中国特性的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 伍蠡甫,蒋孔阳:《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 18-19 页。② 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 36 页。③ 葛卉:《浅论柏拉图诗学思想及其影响》,《山东文学》,2008(5)。④ 康德,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 149-150 页。⑤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第 77 页。⑥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