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空白” 到“ 标配”
郭瑞芳 翁彬彬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国家软实力有极大的作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强化受教育人群的“ 精神教育”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其中核心群体。这一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迅速,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不仅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舞蹈学习,孩子们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将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这些人才投身社会后,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文化、教育、人才等多个维度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筑牢根基。
一、价值与意义:舞蹈纳入义务教育为何重要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出,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不管何时,国家始终保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策略,逐步填缺各个学课的“ 空白” ,现如今舞蹈也逐渐从“ 空白” 走向“ 标配” 了。笔者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舞蹈纳入其中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身体层面来看,舞蹈是绝佳的身体锻炼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舞蹈训练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各种舞蹈动作,如跳跃、旋转、伸展等使学生的肌肉力量得以增强,骨骼也在合理的运动刺激下健康生长,这为他们拥有强壮体魄奠定了基础。在心理层面来看,舞蹈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情感表达与心理调适途径。义务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惑等多方面的成长挑战,舞蹈作为一种以肢体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安全且自由的空间来释放内心的情绪,当学生沉浸在舞蹈中时,他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将快乐、悲伤、兴奋等情感尽情抒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到封建社会宫廷雅乐舞蹈,再到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舞蹈,每一种舞蹈形式都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在义务阶段开展舞蹈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古老的舞蹈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比如汉代的舞蹈,以“ 翘袖折腰” 为典型特征,舞蹈常常挥动长袖,身体柔软地折腰,强调身体的曲线美,整体风格带有一种质朴的力量感,体现了汉代人开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我国拥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如藏族动作的“ 一顺边” “ 俯身体态” 体现了藏族人民辛苦劳作的画面。此外舞蹈的音乐、服饰、道具等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笔者在这里着重强调道具文化,比如蒙古族舞蹈《碗情》,以碗为道具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以及草原儿女的洒脱与奔放的情怀。通过这些元素的学习和体验,学生能够全方位、全层次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知识储备,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二、现实困境: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认识层面
在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进程中,思想认识层面存在着诸多显著障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以应试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部分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成果的评判往往聚焦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升学率。家长们普遍担忧孩子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舞蹈学习会影响主科成绩,因而对舞蹈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展积极性不高。并且,有些老师认为舞蹈教育在义务阶段开展的必要性不高,他们可能会认为舞蹈教育只能成为课余课程,无法像语文,数学等主流学科一样成为学生升学的助力。这种认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显而易见,比如占用学生舞蹈课进行文化课教学,教学资源分配不平均等问题。同样社会大众对舞蹈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同样缺乏清晰认知。在社会舆论和主流价值观中,对好学生的定义更多还是社会地位和职业收入,舞蹈教育对于塑造心理品质、提升身体素质及创造力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正视与宣传。这样的社会气氛会使舞蹈纳入义务阶段遭遇颇大的思想阻力,难以在社会当中获得普遍的社会鼓励与认可,严重妨碍了舞蹈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行与深远的发展。
(二)资源配置层面
除了思想层面的问题,还有师资力量匮乏,。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专业舞蹈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现有的艺术教师多以音乐、美术专业为主,缺乏系统的舞蹈教学训练,难以胜任舞蹈课程教学。其次高层次舞蹈人才不愿到中小学任教,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专业发展资源不足:中小学主要聚焦于基础教育教学,与高校相比,在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会限制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其二经济回报不匹配:高层次人才通常在专业领域较为深厚积累,他们在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可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相比之下,中小学教师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难以体现他们的专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等等原因使中小学缺失高层次人才。
(三)课程体系层面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课程没有系统性的教材以及规范化的模式,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递进与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起系统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体系。例如,低年级可能侧重于简单的舞蹈动作模仿,而高年级在内容拓展和难度提升上缺乏逻辑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差异,使得学生在舞蹈学习进程中出现断层现象,无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逐步积累和深化,并且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且清晰的界定标准,各地在课程实施中存在较大随意性,有的学校将舞蹈课程简单等同于舞蹈兴趣班,教学内容毫无逻辑,未能紧密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明确舞蹈课程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艺术素养、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使得舞蹈课程的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三、路径探索:舞蹈纳入义务教育如何实现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进程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首要且关键的任务,其核心在于纠正社会各界对舞蹈教育价值的片面认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从多个层面入手:1、教育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强调舞蹈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多元价值。舞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现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展现独特的艺术视角。2、学校层面。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邀请舞蹈教育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指导,让学生亲身感受舞蹈的魅力和教育价值。3、对于家长而言,要打破传统的功利性教育思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舞蹈演出、展览等艺术活动,让孩子在欣赏和体验中感受舞蹈的乐趣。同时,社会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报道舞蹈教育的成功案例、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等,营造重视舞蹈教育的社会氛围,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舞蹈教育融入义务教育的关键,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与成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舞蹈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与工作坊,内容涵盖舞蹈教学法、舞蹈编排、不同舞种风格解析等。设立教师进修基金,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攻读舞蹈相关硕士学位或参加国内外高级培训课程。2、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或学术小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鼓励高层次人才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为其提供发表论文、著书立说的支持和平台。3、提高薪资福利水平: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津贴,根据其专业能力、工作业绩等给予相应补贴。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引进系统且规范的教材有以下益处:其一、规范教学内容,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明确教学标准,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二、系统教材通常配有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舞蹈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其三、教师可依据系统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只有引进系统的教材才能使舞蹈科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更科学、更系统的发展。例如在初级阶段(1 - 3 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更善于模仿,舞蹈课程中应以“ 形象捕捉” 的方式教授肢体语言,注重培养敏锐的观察及感受力。儿童以最初级的形象思维去感知事物和捕捉生活当中的细节,以独特的视角探索自然,不仅可以丰富内容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各种能力。中级阶段(4 - 6 年级),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掌握不同舞蹈语汇与动作技巧,如民族民间舞的地域风格差异,不仅能够学习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审美感知,促使学生能完成简单舞蹈组合的表演。高级阶段(7 - 9 年级),课程目标则倾向于深化舞蹈理解与创造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尝试进行舞蹈的改编与简单创作,增强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作思维。
结语
从“ 无” 到“ 有” ,从“ 空白” 到“ 标配” ,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是教育领域一次极具前瞻性与深远意义的变革,对学生个体成长,教育体系完善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尽管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资源配置以及课程体系完善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政策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些问题也正逐步得到解决。舞蹈教育在义务阶段已从最开始的尝试探索迈向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未来必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 标配” 课程,持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青弋.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39-46+51.
[2] 程泽欣,. 用身体言说— — “ 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的思考【J 】. 戏剧之家,2023,(19):131-133.
[3]刘冉,.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05):142-150.
[4]陆娟娟,.以美育人 以舞化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舞蹈)解析与思考【J】.戏剧之家,2023,(30):132-134.
[5]杨露,.义务教育中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5,(13):187.
作者简介:
郭瑞芳(2001-08-15),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就读于舞蹈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