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彝汉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语义损耗与补偿策略研究

作者

吉吉衣石

凉山民族研究所 615000

一、引言

彝族作为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体现在语言、服饰、饮食、节日、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民俗词汇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情感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彝汉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彝汉翻译成为传播彝族文化的关键途径。然而,由于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彝族民俗词汇作为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义损耗现象,影响彝族文化的准确传播。因此,深入研究彝汉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语义损耗与补偿策略,对促进彝汉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负载词与彝族民俗词汇概述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源语言文化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意义,但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缺乏对应或相似表达的词汇。根据其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如不同地域特有的动植物名称;物质文化负载词,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器具等名称;社会文化负载词,涉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词汇;宗教文化负载词,与宗教信仰、仪式、神话传说相关的词汇;语言文化负载词,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具有独特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

(二)彝族民俗词汇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彝族民俗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言形式上看,彝族民俗词汇多采用独特的构词方式,如比喻、象征、借代等,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彝族火把节在彝语中有特定的称谓,其词汇构成与火把节的起源、仪式和意义紧密相关。在文化内涵方面,彝族民俗词汇涵盖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如彝族服饰词汇不仅体现了彝族的纺织工艺和服饰特色,还反映了彝族不同支系的身份标识、婚姻状况等社会文化信息。这些民俗词汇是彝族文化的 “ 活化石” ,承载着彝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统。

三、彝汉翻译中彝族民俗词汇的语义损耗现象

(一)文化内涵缺失

由于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差异,许多彝族民俗词汇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在汉译过程中难以完整传达。例如,彝族的 “ 毕摩” 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集宗教、文化、教育等职能于一身,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汉译中,“ 毕摩” 通常简单译为“ 祭司” 或 “ 巫师” ,仅传达了其宗教神职人员的身份,而 “ 毕摩” 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知识传授等丰富内涵则未能体现,导致文化内涵的缺失。

(二)情感色彩改变

彝族民俗词汇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色彩,这种情感色彩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发生改变。比如,彝族的一些祭祀用语,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具有庄重、虔诚的情感色彩。但在汉译时,由于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无法准确传达这种情感,甚至使词汇的情感色彩变得平淡或发生偏移。

(三)联想意义偏差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彝族民俗词汇中的许多意象在汉族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联想意义,或者联想意义存在偏差。例如,彝族崇拜火,火在彝族文化中象征着光明、生命和力量,与火相关的民俗词汇都带有积极的联想意义。但在汉族文化中,火的联想意义更加多样化,且不一定与彝族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完全一致。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就会导致联想意义的偏差,影响读者对彝族文化的理解。

四、彝汉翻译中彝族民俗词汇语义损耗的补偿策略

(一)音译加注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且难以用汉语准确意译的彝族民俗词汇,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即先音译该词汇,然后在注释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释。例如,“ 阿诗玛” 是彝族撒尼人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音译为 “ ASHIMA” 后,可在注释中说明她是彝族撒尼人心中美丽、勇敢、坚贞的象征,讲述相关的传说故事,使读者在了解音译词汇的同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意译阐释

当音译无法准确传达词汇的意义时,可采用意译阐释的策略。将彝族民俗词汇的意义用汉语进行准确表达,并对其中涉及的文化背景、习俗等进行适当阐释。比如,彝族的 “ 朵洛荷” 是一种集体歌舞形式,在翻译时可译为 “ 彝族集体歌舞形式” ,同时进一步解释这种歌舞在彝族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的作用和表演形式,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意义。

(三)归化异化结合

在彝汉翻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对于一些与汉族文化有一定相似性的彝族民俗词汇,可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具有鲜明彝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则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其文化特色。例如,在翻译彝族饮食词汇时,对于类似汉族食物的部分,可采用归化翻译,如将彝族的一种面饼译为 “ 烤饼” ;而对于具有独特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食物,如 “ 块状猪肉” ,则采用异化翻译,译为 “ 坨坨肉” ,并对其制作方法和食用习俗进行解释,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便于读者理解。

(四)图示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可借助图片、图表等辅助手段,对彝族民俗词汇所涉及的事物或场景进行直观展示,弥补语言翻译中语义损耗的不足。例如,在翻译彝族服饰词汇时,附上相应的彝族服饰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彝族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色彩,增强对彝族服饰文化的理解。

五、结论

彝汉翻译中彝族民俗词汇作为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内涵缺失、情感色彩改变、联想意义偏差等语义损耗现象。通过采用音译加注、意译阐释、归化异化结合、图示补充等补偿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义损耗,促进彝族文化在汉语语境中的准确传播。在未来的彝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认识到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复杂性,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灵活运用各种补偿策略,提高彝汉翻译的质量,为彝汉文化交流搭建更加畅通的桥梁,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对彝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毛阿合,孙伍呷.规范使用彝语言文字的意见和建议——以四川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彝语广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S1):100-104.

[2]贾学英.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文典籍的汉译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2.DOI:10.27417/d.cnki.gxnmc.2022.000261.

[3]余华.彝语文名词术语汉语文翻译的实践及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1,33(04):18-22.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