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作者

周倩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南行中学 215100

1 前言:课堂集中授课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决定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限性。在当前教学硬件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的环境下,如果还是采用传统说教和单纯凭借教材进行枯燥式讲解,容易导致课程教学实效得不到保证。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理应在无法改变的课堂授课模式下努力探索创新途径,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从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入手去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2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概述

2.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占据一定比重

虽然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倡议与实践探索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但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局限性,教师即便围绕讲授内容准备了不同形式的展示和说明,也不能跳出必须反复讲解理论知识的模式。也有一些从教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新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硬件的支配与操作能力不足,或者说经过尝试认为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终教学评价与考核中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加之地理课程在初中二年级阶段即学习完成,初中三年级面临着中考压力,使得很多师生包括家长都认为地理课程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科,并没有从意识形态层面真正重视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着重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刻板记忆,并没有很好地借助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起到培养和形成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作用,这种盲目为了帮助学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实践做法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易被完全取代。

2.2 围绕新教育指导思想的实践应用有限

由于初中地理课程考核评价还是单一凭借答卷的形式,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更多采用强制学生进行被动记忆的模式,导致不少学生确实知道答案,但是对于知识本身存在模糊感和界限感。加之其他课程课业任务的压力,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去真正做到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尤其是对于概念抽象或者偏离学生生活场景的地理知识内容更是如此。过去数十年来,不少教师一直沿承注重学生对于知识记忆程度的指导思想,以考试命题范围为着力点开展教育教学,并针对经常出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很难形成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与师生互动空间,制约了学生思考力的提升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形成与提高。

3 优化初中地理课堂途径探索

3.1 扮演好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名师都反复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教学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意识形态层面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断传递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发自内心关注与喜爱学科内容的学习,保持和提升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去思考与分析,形成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用讲解和动手操作展示思维跳动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内涵。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的特定阶段,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更多学生们的思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更多学生收获到知识。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就要选择性减少“讲”的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开始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在关键知识点和不易理解的部分中更好地起到点化学生打开思维的作用,在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过程中,彰显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让传统课堂中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解逐渐隐形,释放学生们大胆思考与表达个人观点的天性,更好地激发课堂的学习效率。

3.2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广大同仁们都希望在优质的教学情境下完成高质量的教育过程,而备课作为教学的先导工作理应先做到提质增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是初中地理教材不断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地理知识也在发生微小的改变,这些都需要教师很好地进行把握,确保能够带给学生的是最新和最实用的知识内容。作为任课教师来讲,在学期开始前就应当反复领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调整与变化,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在各个章节与知识点的分布做到了然于胸。与此同时,针对要接手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上一年级教师口中进行了解,对于被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为更好地创新教学模式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不同章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知识内容本身,通过多种手段导入等方式,先从课程起始阶段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并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课堂导入过程,通过创造帮助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让师生进入共同探索知识内容的空间。对于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更需要精心设置思考与互动环节,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去拔高,要更好地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知识能力让问题设置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豁然开朗的良好效果,帮助学生逐渐消除学习中的误区和紧张情绪,更好地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构建初中地理课堂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当前教学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设备,采取声影像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展示效果,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迅速将学生带入到教师预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去。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多尝试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地理知识相关环境等,让专业的讲解人员带给他们更多地理知识,对于身边生活环境中的知识内容加深了解的同时,更好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直接以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围绕下一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材料搜集与整理,部分内容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以小组推荐代表为形式进行表达与讨论,在各抒己见的愉悦氛围中带动课堂教学朝着有利于实现良好效果的方向发展。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确保了教学实效。

4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是初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开展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做到优化初中地理课堂,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拓展出更多围绕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更好地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借助教育教学的开展带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帮助更多学生在初中这一个重要阶段为成长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发挥好学科和学校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