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杨孝均
重庆市奉节职业教育中心 404600
引言 :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教学面临新挑战。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迫在眉睫。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1. 教学模式创新
1.1 引入项目式教学
在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举措。项目式教学将课程内容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设置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的项目。学生要从故障现象的分析入手,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诊断计划,逐步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像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电机控制系统故障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且项目式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1.2 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于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意义重大。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分开的,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的原理时,教师可以直接在充电设备前,一边讲解充电系统的电路结构、充电控制原理等理论知识,一边让学生动手操作充电设备,观察充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变化。这样学生能够即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操作结果与理论的关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扎实地掌握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的专业技能。
1.3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演示等。例如,在讲解新能源汽车的高压安全系统时,教师在实训车间现场展示高压系统的部件布局、安全操作规范等。而线上教学则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学习灵活性。线上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视频教程,如国内外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案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观看学习。
2. 教学内容更新
2.1 融入前沿技术知识
在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中融入前沿技术知识是跟上行业发展步伐的关键。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电池技术不断创新,固态电池的研发逐渐成为热点。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前沿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学生掌握了这些前沿技术知识后,在未来进入职场时能够更快地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2 结合行业标准规范
新能源汽车行业有着严格的标准规范,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维修过程中,有关于电气安全的标准规范。在故障诊断课程中,就要详细讲解按照行业标准如何进行高压系统的检测,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故障排查。再如,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中结合这些标准,让学生了解故障诊断后的维修流程、保修政策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熟悉行业标准规范,养成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的习惯。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企业非常看重员工是否能够遵循行业标准进行工作,也为学生未来在行业内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增加实践操作内容
对于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而言,增加实践操作内容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诊断技能。增加实践操作内容,例如设置更多的实训项目,像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实训。在实训中,学生要亲自动手使用专业的诊断工具,如汽车故障诊断仪,对制动系统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测,分析故障码,确定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诊断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教学评价改进
3.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同学和学生自己。教师评价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同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在小组项目中,小组成员可以对彼此在项目中的贡献、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也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2 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终结性评价通常是指期末考试等一次性的评价方式,它能够反映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然而,仅仅依靠终结性评价是不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中的进步等。例如,在每次实训课之后,教师对学生在实训中的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评价并记录。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3.3 注重能力与素养评价
在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注重能力与素养评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能力评价方面,除了考查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的专业技能,如能否准确诊断电池故障、电机故障等,还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项目式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来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素养评价则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安全意识、遵守行业规范意识等。在实践操作中,考查学生是否严格遵守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操作的安全规范。注重能力与素养评价能够引导学生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
结束语 : 中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意义重大。通过教学模式、内容与评价的创新,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持续探索与完善教学方法,可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凯凯 , 李树金 , 赵东辉 .“三堂五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以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为例 [J]. 汽车实用技术 ,2025,50(08):116-121.
[2] 李波 . 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J].汽车知识 ,2025,25(02):145-147.
[3] 林小娟 , 童林军 , 蔡健文 , 等 . 基于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EPIP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4,(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