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GC 赋能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思天

沈阳化工大学 10041

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正深刻改变着设计领域的创作逻辑、表达媒介与教育模式。特别是以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Content)为代表的内容生成型人工智能,其强大的语义理解、图像生成、结构建模与自动化设计能力,正在加速设计产业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作为集空间构成、视觉表达、材料运用与用户体验于一体的跨学科方向,面临着从传统“图形工具训练”向“智能生成协同”的系统性转型。传统环境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构图能力和建模技术,课程体系相对静态,教学手段以手工图纸与二维制图为主。

一、AIGC 技术赋能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内在价值

AIGC 技术的本质在于机器对人类认知与创造过程的模拟,其在语义理解、图像生成、风格迁移与方案融合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了“创意加速器”与“表达放大器”的双重功能。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营造可持续空间体验”为目标的设计学科,传统教学多依赖师生个体的经验积累与创作积淀,而 AIGC 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形成初步概念草图,快速迭代多种设计可能,在设计初期便能进行多轮想象与验证,从而提升创新效率与设计质量。

二、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与AIGC 深度融合的策略思考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载体,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深度。当前大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仍以“构成基础—软件技能—项目实训”的线性课程结构为主,课程内容以静态知识传授和标准作业生产为核心,缺乏动态生成与情境协作。为有效融入 AIGC,应从三个层面进行系统优化:一是重构课程模块结构,按照“技术认知—工具操作—创意思维—项目实战”逻辑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在低年级阶段设置“AI 图形生成原理”“ AI 辅助设计入门”等认知类课程,帮助学生理解 AIGC 的工作机制与设计逻辑;在中高年级开设“人机协同设计项目实践”“跨媒介环境表达”等实践类课程,提升综合应用与创新表达能力。

三、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生态的系统创新路径探索

在 AIGC 赋能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需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为工具”的协同学习模式。教学设计应围绕真实项目、实际需求与社会问题展开,构建多阶段、多角色、多任务的项目化学习路径。在实践中,教师可设定具有开放性的空间改造、公共艺术装置、绿色校园设计等任务,鼓励学生利用 AIGC 进行草图生成、环境模拟、材料建议与情绪色彩分析等环节的初步探索,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度筛选与再创造,从而构建起“机器生成—人类优化—团队协同—成果落地”的全流程教学模型。

四、师资队伍结构转型与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建设

AIGC 的深度介入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教师需具备跨界融合能力,既要理解设计理论与美学表达,也要掌握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相关技术知识。当前多数环境设计教师尚未接受系统性的 AI 教学能力培训,技术应用主要停留在感性体验与工具层面,难以支撑系统课程建设与技术批判引导。因此,应通过校内外研修、企业挂职、跨界共建等方式加快师资能力结构转型。学校可设立“AI+ 设计”教师工作坊,组织跨学院合作开展“技术 - 艺术 - 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研发与能力建设。

五、AIGC 引导下的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AIGC 时代的环境设计教育不仅要关注校内教学系统的优化,更应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以协同为特征的产教融合机制。首先,应以校企协同平台为核心,联合 AI 设计软件公司、建筑事务所、城市空间规划机构、游戏与影视产业等多元行业主体,共建 AIGC 教学实验室、联合项目工作坊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资源、技术与人才的共享共育。其次,应推动“项目共研、课程共建、成果共评”的协同机制,在企业实际需求基础上设定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项目设计,通过AIGC 辅助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导师应参与全过程指导与评估,确保教学与实践有效对接。

结论

随着 AIGC 技术的快速进化,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正进入一个深度融合智能生成与人文创造的新阶段。本文从技术能力出发,围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创新、师资能力建设与产教融合机制重构四个核心维度,系统探讨了 AIGC 赋能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AIGC 不仅是设计表达效率的提升工具,更是推动教育理念重构、教学生态转型与人才培养方式升级的重要引擎。未来,环境设计教育需在保持艺术人文本质的同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与共创机制的广泛建立,构建起一个以“人机共创、项目导向、数据支撑、生态协同”为特征的新型专业教育体系,为服务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知识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渊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范式”: 价值建构及实践路径 [J].浙江社会科学 ,2019,(04):95-102+158-159.DOI:10.14167/j.zjss.2019.04.012.

[2] 王东荣 .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学校领导者的视角 [J]. 新课程评论 ,2019,(04):28-37.

[3] 李文嘉 , 唐嘉蔚 , 夏毓琦 . 设计学视域下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维度与实践路径研究 [J]. 设计 ,2019,32(2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