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金伟
澄江市水利工程管理站 652599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业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与管理,分析了其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当前我国在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详细介绍了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的不同类型,最后提出了针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策略。通过系统化的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农业
1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资源日益紧缺的大环境下,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必须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来缓解水资源的压力。通过引入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传统漫灌方式所带来的水量浪费现象,确保每一滴水都能被作物充分吸收,从而显著提升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这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关键。此外,精准灌溉还能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的需求进行适时适量供水,避免了因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问题,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不仅追求产量的增加,更强调品质的提升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的建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正是适应这种转变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得农民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调整灌溉策略,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作业的转型,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智能化灌溉系统的推广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合理规划并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有助于改善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减少由于不合理用水造成的土壤侵蚀、地下水位下降等负面影响。例如,采用防渗渠道或滴灌设施可有效防止水分流失,保持土壤湿润度适宜,有利于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另外,节水灌溉还有助于降低农药化肥随水流扩散的风险,减少了对周边水域的污染程度,进而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2 当前我国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困境剖析
2.1 缺乏普遍的节水灌溉认知提升
尽管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仍然存在部分农户对其重要性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灌溉习惯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机制,使得一些地区农民难以接受新型灌溉方式。因此,加强节水灌溉知识普及教育,改变公众观念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2 建设投入经费不足
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然而,受限于地方财政状况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许多潜在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启动资金支持,阻碍了该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覆盖。此外,现有补贴政策力度不够,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也是造成投资缺口扩大的重要因素。
2.3 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节水灌溉工程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如水利、农学、机械制造等,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但是,目前行业内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培养体系不完善,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2.4 法规政策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节水灌溉领域的规范尚不够全面具体,特别是在产权界定、责任划分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容易引发纠纷争议。同时,各级政府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紧密,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整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 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1 喷灌式节水灌溉
喷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灌溉方法,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灌溉效果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专用设备将水源以细小雾状形式均匀喷洒到农作物表面,模拟自然降雨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灌溉量,减少蒸发损失,特别适用于果园、茶园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同时,喷灌系统可根据地形地貌灵活布置,适应性强,易于操作管理,是实现节水增效的理想选择之一。
3.2 微灌
微灌技术是基于管道输送原理,利用低压小流量的方式直接向植物根部供给水分和养分的一种灌溉模式。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微灌能更加精确地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极大地降低了深层渗漏风险,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尤其对于高附加值作物而言,微灌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还能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3 渠道防渗灌溉
为了克服传统土渠输水过程中严重的渗漏损失问题,渠道防渗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原有灌溉渠道进行衬砌处理或者采用新型材料构筑防渗层,可以有效阻止水分向外渗透,保持渠道内部水量充足,保证灌溉任务顺利完成。此外,防渗措施还可以延长渠道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是一种经济实惠且实用性强的节水灌溉手段。
3.4 步行式灌溉
步行式灌溉机具的设计理念在于结合人工作业特点,开发出便于携带移动的小型灌溉工具,适用于分散地块及山区梯田等地形复杂区域。此类设备通常配备有轻便耐用的水泵装置,可通过软管连接水源,方便用户随时调整位置进行定点灌溉。步行式灌溉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3.5 滴灌
滴灌技术是指通过铺设地下或地面管网系统,利用压力差使水缓慢滴入作物根系附近土壤中的一种灌溉方式。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挥发和径流损失,确保每株作物都能得到均衡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显著提高灌溉效率。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和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滴灌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化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场主日常管理工作。
4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策略
4.1 考虑农村的具体发展状况,实施科学的节水灌溉方式
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一现实情况,在制定节水灌溉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灌溉技术类型。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打造示范样板工程;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要注重成本效益比,推广易于掌握且维护简单的灌溉方式,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受益于节水灌溉成果。
4.2 推动节水灌溉技术普及
加大节水灌溉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大众传播节水意识和科学灌溉知识,消除民众对新技术的误解和抵触情绪。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培训活动,帮助农户掌握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此外,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更多适合国情的节水灌溉产品,降低应用门槛,扩大受众群体覆盖面。
4.3 强化节水灌溉管理
建立健全节水灌溉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权限,强化部门间协作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杜绝不合格工程流入市场。定期对已建成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水利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更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面对当前我国节水灌溉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综合施策,全面提升节水灌溉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不断深化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强化智能化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有信心逐步克服困难,推动节水灌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试析农业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J]. 张东荣.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6)
[2] 试析农业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J]. 张鹏飞.水上安全,2023(05)
[3] 对农业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几点探讨[J]. 乔源;郑莉.农村实用技术,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