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协同提升路径
应方毅
宁海县雁苍山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600
一、引言
电力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度高、运行周期长的特点。数据显示,我国输变电设备故障中,因施工质量缺陷导致的占比达 35% ,运维阶段重复性维修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 40% 以上。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与施工脱节、施工与运维割裂的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在运维阶段集中爆发,形成“施工缺陷—运维负担—安全隐患”的恶性循环。例如,某110kV 变电站因设计未充分考虑沿海盐雾腐蚀环境,投运 3 年后 GIS 设备绝缘性能下降,运维成本增加200 万元;某省电力公司抽检发现, 10% 的电缆头制作存在压接不实问题,导致投运后故障率升高 3 倍。因此,探索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的协同提升路径,成为破解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二、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协同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论
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维、退役六个阶段,各阶段质量相互影响。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决策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权重达 70% ,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运维成本。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可实现各阶段质量数据的贯通,为协同管理提供基础。例如,BIM 技术可实现设计模型与运维数据的实时交互,使运维人员提前介入设计审查,规避施工冲突。
2.2 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管理强调通过信息共享、流程衔接、目标一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电力工程中,需打破设计、施工、运维单位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例如,某省电力公司通过“施工 + 运维”联合验收机制,将运维需求纳入施工合同,使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 99.5%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减少 40% 。
2.3 可靠性工程理论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设备故障率与维修效率。通过状态检修技术,可基于设备实时状态数据制定运维策略,将传统“定期检修”升级为“精准检修”,降低非计划停运时间。例如,某供电公司对 500kV 变压器开展红外测温、超声波局放检测,精准定位缺陷点,年度检修工作量减少30% ,设备可用率提升至 99.98% 。
三、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协同提升的关键问题
3.1 设计阶段质量缺陷传导
设计未充分考虑地理环境、负荷特性,导致电缆敷设深度不足、设备选型裕度不够等问题。例如,某 220kV 线路因设计阶段未预留扩建接口,后期改造需新增塔基12 座,增加投资1500 万元。
3.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失效
施工工艺不规范、材料以次充好、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例如,某省电力公司抽检发现, 10% 的电缆头制作存在压接不实问题,导致投运后故障率升高3 倍。
3.3 运维阶段管理粗放
巡检计划缺乏针对性、设备状态评估依赖人工经验、备品备件管理混乱。例如,某供电公司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绝缘子,导致线路跳闸,影响用户2 万户。
3.4 协同机制缺失
设计变更未同步至运维系统、施工缺陷未纳入设备台账、运维需求未反馈至设计端。例如,某变电站因设计未考虑运维人员操作习惯,导致开关柜操作孔位置不合理,运维效率降低 50% 。
四、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协同提升路径
4.1 设计阶段:强化质量源头管控
建立三维协同设计平台:采用BIM 技术实现建筑、结构、机电专业协同设计,通过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冲突。例如,雄安新区容东电力运维抢修中心工程通过BIM 正向设计减少设计变更 80% 。
推行设计标准化:制定《电力工程设计导则》,明确设备选型、电缆路径、接地系统等标准化要求。例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 220kV 及以上变电站
设备选型需满足抗震等级9 度标准。
实施设计评审双签字制:设计文件需经施工、运维单位联合评审,确保方案可施工、可运维。例如,某省电力公司要求设计单位在施工图审查阶段提交《运维可行性分析报告》。
4.2 施工阶段:构建标准化质量管控体系推行施工工艺标准化:编制《电力工程施工工艺图集》,明确电缆头制作、接地网焊接等 20 项关键工艺标准。例如,朝阳正达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电缆头制作采用“三层共挤”工艺,压接强度提升 40% 。
建立质量追溯系统:通过 RFID 标签实现材料进场、施工过程、隐蔽工程验收的全流程追溯。例如,某特高压工程要求所有钢材、绝缘子等关键材料绑定唯一电子标签,实现质量责任终身追溯。
引入第三方监理:要求监理单位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督,对隐蔽工程进行举牌验收。例如,国家电网公司规定,500kV 及以上线路基础浇筑必须由监理单位全程录像并签字确认。
4.3 运维阶段:推进智能化运维转型
部署智能巡检系统:应用无人机、机器人开展线路巡检,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设备缺陷。例如,某省电力公司部署 50 台巡检机器人,使线路巡检效率提升3 倍,缺陷发现率提高至 95% 。
建立设备健康管理系统:集成SCADA、PMS、在线监测数据,构建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例如,某供电公司通过变压器油色谱分析、局放检测等手段,将故障预警时间提前至72 小时。
实施状态检修:制定《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对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开展带电检测、油色谱分析。例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 220kV 及以上变压器每年开展2 次红外测温、1 次超声波局放检测。
4.4 协同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质量共同体
建立质量协同管理平台:打通设计、施工、运维系统数据壁垒,实现设计变更、施工缺陷、运维工单的实时共享。例如,某省电力公司开发“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使设计变更响应时间缩短至24 小时。
推行质量责任追溯制:明确各阶段质量责任主体,对因前期缺陷导致的运维事故实施倒查追责。例如,某变电站因施工阶段接地网焊接不良导致设备烧毁,施工单位被追偿运维损失200 万元。
开展质量对标管理:组织设计、施工、运维单位开展质量互查,推广先进经验。例如,国家电网公司每年举办“电力工程质量标杆工程”评选,获奖单位在后续投标中可获加分。
结论与展望
电力运维与施工质量的协同提升是破解行业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与智能化转型、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可显著降低工程质量缺陷率、运维成本和停电时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推动质量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例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力工程虚拟模型,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仿真推演;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 以上。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余烈均 . 智能技术在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4, 53 (11): 230-231.
[2] 胡玉霞. 试论提高维修电工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策略 [J]. 民营科技 , 2018, (10): 168.
[3] 谷媛 , 何慧君 . 电力运维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J]. 科技经济市场 ,2018, (09):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