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患信任关系修复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高梓萌

大连医科大学 116044

医患信任关系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医疗效果。然而,近年来医患关系中的信任问题逐渐突出,尤其是在医疗纠纷频发和患者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信任缺失成为了医患互动中的主要障碍 [1]。医疗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以及患者对医疗决策缺乏参与感等因素,都导致了医患之间的信任逐渐破裂。信任危机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决策,还可能加剧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恶化医疗环境。因此,探索有效的信任修复机制及干预策略,已成为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课题。通过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与透明度,增强医务人员的情感认同与专业素养,能够为医患关系的修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医患信任关系的特点

(一)信任的建立过程及影响因素

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维度的互动。信任通常在患者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态度以及医疗机构的整体形象中逐渐形成。初步接触时,患者会通过医生的言行举止、沟通方式等感知其专业素养与情感关怀程度 [2]。随着治疗过程的推进,信任的建立还与患者对医疗信息的接受程度、诊疗效果以及治疗方案的透明度密切相关。医生能够清晰、耐心地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通常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3]。影响医患信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因素与系统因素。个体因素包括患者的背景、健康素养以及心理状态。患者的生活经历、疾病认知、情感需求等都会影响其对医生的信任度。系统因素则涉及医疗体系的透明度、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透明的医疗制度、清晰的诊疗流程以及良好的服务环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

(二)信任缺失的表现与后果

医患信任缺失表现一般表现在沟通障碍,误解,病人情感疏离等方面。当病人不相信医生的意见时,就会选择掩盖病情,拒绝接受治疗或者是没有按照医嘱去做,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医患双方的交往已经没有了温度,病人对待医生的方式变得被动,呈现出一种淡漠或者敌对的心态。信任缺失通常会在病人对医疗信息迷茫或者不满意的情况下加重,此时病人会对医院和整个医疗系统有抵触心理,甚至会对医疗工作者有一种不信任的心理,觉得他们不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信任缺失的结果并不限于降低病人治疗依从性,甚至会进一步导致医疗纠纷。当病人不相信医疗决策,就易在处理过程中质疑医生判断,即使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也会出现情绪反应过强,加剧医患矛盾。

二、医患信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患沟通障碍与信息不对称

医患关系信任缺失通常来自沟通障碍和信息不对称。现代医疗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病人往往对医疗中复杂的术语、治疗方案等很难了解,这类资料的缺乏使病人对治疗感到不放心、怀疑。医生一般由于工作忙,时间限制,不能完全与病人交流说明,使病人对治疗方案认识上出现偏差甚至误解。另外,病人的心理需求常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让病人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从而影响了对医生的信任度。信息不对称不只表现在医患双方,更表现为患者对于医疗系统的全面理解。病人对于医院之管理,医疗设备及药品来源之资讯了解甚少,此种不透明之现况易使病人有怀疑之心理,甚或觉得医疗决策有不公正及隐瞒之现象。

(二)医疗体系问题导致的信任危机

目前,医疗体系问题又成为医患信任危机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病人看病时很难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生专业水平及诊疗能力受限,病人治疗体验往往会大打折扣。这一现象不但使病人更加不相信医疗系统,而且还使一些病人开始质疑医生是否称职。医疗体制存在问题,也使信任危机更加严重。工作负担过重,医生时间不够等问题使医患互动频率下降,医务人员很难与患者进行有效情感联系与交流。同时,医疗环境的过度商业化使某些医疗行为具有某种利益驱动的特征,病人常常觉得自己只是医疗服务消费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怀疑。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患者对于医生以及医疗机构都有较强的不信任心理,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阂。所以,医患信任缺失既是医生个体行为的产物,也是医疗体系结构性问题在医患双方之间的体现。

三、医患信任关系的优化对策

(一)改善医疗沟通机制与增加透明度

有效沟通对医患信任关系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沟通既是一种技术性信息传递又涉及情感交流与心理疏导。医疗沟通机制的优化需多方面着手。医生与病人交往时应采用更人性化、更细致的交流方式,既精准地传递医学知识又注重病人情感需求。诊断和治疗时充分听取病人的怀疑和担忧,并及时回答病人的提问,以免由于信息传递不足或讲解不当造成误解和焦虑。提高医疗透明度,是促进信任的又一项重大措施。医疗决策透明性可有效降低病人疑虑与不信任。医院可透过简化医疗流程和公开医疗方案拟定流程,使病人对治疗选项及优缺点有明确认识,并提升病人参与感。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情感与职业素养培养

医务人员情感素养与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信任自己。医疗服务不只是治疗疾病,更是关心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医务人员要有很好的情感共鸣,能从病人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疼痛与焦虑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发展医务人员情感素养可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培训和情感管理课程促进医务人员面对病人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医患之间建立更友好和更信任的感情。医生职业素养也很关键。职业道德、责任感、专业能力是病人对医生信任度的重要依据。定期进行医德教育与技能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修养能有效地加强病人对医师的信任。医生要有持续学习、自我反思意识,持续提高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

四、结论

医患信任关系的修复是当前医疗体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改善医疗沟通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可以有效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情感素养和职业素养培训,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医患信任关系的优化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疗环境的和谐发展。未来,医疗机构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医患信任的长期建设,以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医疗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曦 . 基于信任修复话语模型的医患互动话语分析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42(07):31-33.

[2] 崔诣晨 . 疫情防控时期医患和谐关系的心理动力模型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39(02):102-104.

[3] 陈洁 , 王小合 , 钱宇 , 等 . 医患信任测评的研究进展、问题及本土化治理路径思考 [J]. 中国医院管理 ,2021,41(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