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中的建筑形态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

胡馨月

510502198911237428

一、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旧城改造成为改善街区环境、延续城市文脉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建筑形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态的特点与价值

(一)建筑形态的特点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在空间布局上,多采用传统的街巷式布局,街道蜿蜒曲折,建筑群落高低错落,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建筑风格方面,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元素,如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四合院的对称规整等。在建筑材料与构造上,多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如木材、青砖、石材等,通过精湛的传统工艺进行建造,展现出独特的工艺美感 。

(二)建筑形态的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文化价值上,其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独特的建筑形态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精美的建筑装饰、巧妙的空间设计等,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此外,良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态还能带动旅游业发展,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中建筑形态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导致建筑形态破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部分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进行商业开发。大规模拆除原有建筑,新建现代化商业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建筑风貌与空间格局。即使保留部分建筑,也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改变了建筑的原有形态与功能,使其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

(二)保护与创新设计理念的失衡

部分改造项目过于强调建筑形态的保护,完全照搬传统建筑样式,忽视了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导致改造后的建筑无法满足居民生活与商业运营的需要。而另一些项目则过于注重创新设计,盲目引入现代建筑元素与技术,使改造后的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氛围不协调,破坏了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

(三)技术与资金的限制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态保护工作,对专业技术与资金投入有着较高要求。但当下旧城改造中,人才与资金的双重限制成为显著阻碍。古建修复领域专业人才稀缺,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使得修复工作难以精准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与结构特性,修复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建筑形态保护的质量。

资金方面,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涉及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功能更新等多环节,所需资金规模庞大,且项目经济效益产生缓慢,回报周期漫长。这使得许多潜在投资方望而却步,导致资金缺口严重。资金短缺不仅限制了保护工程的推进速度,更影响创新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使得历史文化街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活力再生。

四、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中建筑形态保护与创新设计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分区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基础与前提。在改造项目启动前,需依托专业团队与先进技术,对街区进行全方位调研评估,依据建筑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文化意义等要素,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 “灵魂” 所在,应严格禁止拆除与改建行为,仅开展必要的修缮维护工作。例如,北京南锣鼓巷核心区域,对四合院建筑采用 “修旧如旧” 的原则,运用传统工艺与材料,恢复建筑的原始风貌,确保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建设控制地带围绕核心保护区,对新建、改建建筑从高度、风格到色彩实施严格管控,使其与核心区建筑风貌和谐统一。上海田子坊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多采用石库门元素的简化形式,延续街区的历史韵味。而环境协调区则更具灵活性,可适当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与功能。广州永庆坊在环境协调区引入现代化的文化创意空间,既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又未破坏街区整体历史氛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设计方法

创新设计方法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是传承与创新结合的重要手段。设计师深入挖掘传统建筑中的装饰纹样、结构形式等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设计,其外立面运用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粉墙黛瓦元素,将黛瓦抽象为几何形态的深色线条,搭配简洁的白色墙面,以现代极简的方式展现江南水乡的诗意韵味,既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彰显了现代设计美感。功能复合与更新则聚焦于适应现代社会多元需求 ∘ 成都宽窄巷子将传统民居改造为集餐饮、购物、住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白天是热闹的商业街区,夜晚化身充满文化氛围的休闲场所,不同功能相互促进,极大提升了街区活力与吸引力。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是提升街区品质的关键。在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采用现代的地源热泵技术实现建筑的供暖与制冷,降低能耗;使用新型的透光混凝土材料,在保证建筑采光的同时,呈现独特的光影效果,既保证建筑历史风貌,又满足现代功能与审美需求。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资金保障

加强人才培养与资金保障是策略落地的重要支撑。古建修复技术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因此需在高校建筑学、文物保护等专业中设置专门课程,如古建筑结构修复、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等,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同时,针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定期举办古建修复技术研讨会、实操培训等活动,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水平。资金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是基础,设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古建筑修缮、街区环境整治等项目。此外,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圳大鹏所城通过引入社会企业投资,将部分古建筑改造为特色民宿、文化展馆,实现了保护与商业运营的良性循环,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为街区改造提供持续动力。

五、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中的建筑形态保护与创新设计,是维系城市文脉与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复杂性体现在需兼顾历史价值留存与现代功能适配,街区中传统建筑承载的地域文化、建造智慧,以及独特空间格局,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面对过度商业化、理念失衡等问题,科学规划通过合理分区划定保护边界,创新设计以传统元素转译、功能复合等方式实现古今融合,人才培养与资金保障则为改造提供技术与经济支撑。这些策略相互配合,能有效避免 “千城一面”,使历史文化街区既延续历史记忆,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载体,让历史与现代在街区中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吴晓敏 , 钟山风 . 浅谈旧城改造设计对于中国建筑传统的继承—成都大圣慈寺文化商业社区规划的创作心得 [C]//2004 年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4:208-218.

[2] 张曾峰. 寻找走失的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提升规划 [J]. 中外建筑 ,2020(6):88-91.

[3] 马少军 .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 杭州清河坊街区整治的设计实践 [C]//2014 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论文集 .2014: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