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激发小学生音乐潜能
李玉玲
河源市紫金县义容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阐述了双创教育与小学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方面的融合点,构建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模式,提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学资源整合与拓展、评价体系构建等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旨在通过这些举措,将双创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小学生音乐潜能,为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花城音乐课本;双创教育模式;小学音乐教育;音乐素养
一、双创教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点
(一)音乐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音乐创作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根据花城音乐课本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歌词等进行重新组合、改编或创作新的音乐片段,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音乐的构成与表达。
(二)音乐表演中的实践能力提升
音乐表演需要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创意舞台设计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双创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范畴。
(三)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与创新意识激发
在欣赏花城音乐课本中的经典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欣赏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提供借鉴。
二、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构建
(一)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花城音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音乐情境。例如,在教授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民族服饰、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写与歌曲相关的小故事,并将故事融入音乐表演中;或者让学生模仿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创作一段新的音乐旋律来表达情境中的情感。以花城音乐课本中的《茉莉花》为例,教师创设了江南水乡的情境,学生们在欣赏歌曲后,分组创作了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音乐短剧,在剧中加入了自己改编的《茉莉花》旋律片段,通过舞蹈、朗诵等形式进行表演,不仅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还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依据花城音乐课本的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在音乐基础、性格特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协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小组分配任务,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策划、音乐知识竞赛等。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发挥各自的优势。在音乐创作任务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旋律创作,有的负责歌词编写,有的负责编曲等,通过头脑风暴和不断尝试,创作出具有小组特色的音乐作品。在表演策划任务中,学生们要考虑舞台布置、服装道具、表演流程等多方面因素,类似于创业项目中的策划与运营,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团队管理能力。例如,在学习花城音乐课本中的合唱曲目时,小组学生共同策划了一场校园合唱音乐会,从曲目选择、排练安排到宣传推广,都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三)项目式学习模式
教师以花城音乐课本中的某个单元或主题为基础,设计音乐项目。如以 “音乐与环保” 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关于环保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项目启动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资料收集、音乐创作、表演排练、宣传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他们可以运用多种音乐软件和工具进行创作,通过社交媒体、校园广播等渠道进行宣传。在项目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展示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表演视频、宣传海报等成果,并进行项目总结与反思。例如,学生们以花城音乐课本中的音乐风格为灵感,创作了一首名为《绿色旋律》的环保歌曲,制作了精美的 MV,并在学校的环保活动中进行播放和表演,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实施双创教育模式的核心力量,其素养与理念的更新对小学音乐教学成效影响深远。学校应构建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体系,聚焦双创教育与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音乐教学融合主题。邀请双创教育专家及音乐教学创新的一线教师,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与案例研讨等形式,深入剖析双创教育内涵、目标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与实施路径。同时,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承担专业发展责任。深入研究花城音乐课本的内容架构、编排逻辑、文化内涵与音乐特色,精准挖掘其中双创教育元素与切入点。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参加研讨会、论坛与教学观摩等,汲取他人在双创教育与音乐教学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批判性思考并本土化应用,在持续学习、交流与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为课堂上有效实施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筑牢根基。
(二)教学资源整合与拓展
花城音乐课本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但构建双创教育环境还需整合拓展资源。网络时代,教师可借网络平台广泛收集资源,包括名家经典演出、赛事优秀表演及创意形式,用于自身教学实践,如设计环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组织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借鉴创新表演形式。教师依学生情况引导其运用软件将灵感转为可视化作品,提升创作效率质量,激发创新潜能。学校层面也应拓展合作渠道。定期邀请专业音乐人士进校园开展活动。知名音乐家的讲座可分享创作历程、风格特点与创新经验,让学生了解创作背后故事,激发创作兴趣热情。音乐教育专家的工作坊能聚焦特定主题或技能训练,如即兴创作、团队协作训练等,通过现场指导示范提升学生相关能力。专业音乐表演团体的校园演出及互动交流环节,可使学生了解筹备过程、舞台技巧与创意表达,学生还有展示才艺机会,接受点评建议,全方位提升音乐素养与实践能力,为花城音乐课本双创教育模式拓宽资源平台与实践空间。
(三)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以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至关重要。评价指标涵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多维度,包括创作独特性、作品理解诠释、音乐技能掌握运用、创意转化能力及小组合作参与度等。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创作、表演及合作中的动态表现,如创意积极性、舞台自信、技巧融入及团队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针对阶段学习成果,如音乐作品质量、表演水平及小组项目成果,同时深入剖析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的发展。评价时,教师除关注音乐性完整度、表演准确性外,还应重视创新元素融合、独特理解与创意诠释。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提供专业反馈,学生自评促进自我反思与素养发展,小组互评增强团队与批判思维,促进团队成长。此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更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素养的提升,为花城音乐课本为载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以花城音乐课本为依托的双创教育模式为小学音乐教育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多维度的融合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挖掘创新潜能,提升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这一模式的推进,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富有创造力与综合素养的小学生,为音乐教育注入新活力,也为后续教育改革在小学音乐领域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洪静.跨学科融合促进小学音乐深度教学发展的策略——以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暴风雨》为例[J].求知导刊,2024,(30):98-100.
[2]倪一心.趣味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以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凤阳花鼓》为例[J].琴童,2024,(03):24-26.
[3]王唯颖.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以花城版音乐教材为例[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集(三).福田区竹香学校;,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