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贯通

作者

丁曦

安徽理工学校 安徽省安庆市 :246002

引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内涵。在职业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具有目标同构性,又存在实践互补性。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思想性不足、思政教育职业性弱化、二者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化,思政教育脱离职业场景。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指向

1.1 劳动创造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同源泉。在职业教育语境中,劳动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载体,更是塑造职业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关键路径。职业院校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锚点,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坐标系,将“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劳动成就人生”的教育实践。

1.2 劳动异化批判:对职业教育异化的现实回应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劳动异化的四重表现,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他人的异化。这一批判理论对职业教育具有警示意义,当职业教育异化为单纯技能训练的工具时,劳动将沦为机械重复的操作,劳动者将丧失主体性与创造性。因此,职业院校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思想武器,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识别技术理性对劳动本质的遮蔽,在思政教育中强化职业伦理教育,构建“技能- 价值”双螺旋育人模式。

1.3 劳动解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以劳动解放为前提。在职业教育领域,劳动解放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跃迁,二是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三是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型。职业院校需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解放旨趣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在思政教育中强化职业理想教育,构建“技能精湛、精神富足、人格健全”的劳动者培养体系。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贯通的现实困境

2.1 价值分离: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错位

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去价值化”倾向,将劳动简化为技能训练的物理过程,忽视劳动对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塑造功能。思政教育则存在“去职业化”倾向,脱离具体职业场景进行理论说教,导致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呈现“两张皮”状态。这种价值分离导致劳动教育缺乏思想深度,思政教育丧失实践根基,二者均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 路径断裂: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二元割裂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环节与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存在明显脱节,劳动教育实践侧重操作规范训练,缺乏对劳动价值的哲学反思。思政教育课堂偏重理论灌输,忽视对劳动过程的道德审视。这种路径断裂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的劳动价值观转化为职业行为准则,劳动教育陷入“有劳动无教育”的困境,思政教育则沦为“有理论无实践”的空中楼阁。

2.3 资源离散:育人主体与教育载体的协同失效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资源整合存在结构性缺陷,育人主体方面,劳动教育由教务部门主导,思政教育由思政教师负责,二者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教育载体方面,劳动教育依赖实训基地,思政教育依赖理论课堂,二者未能形成资源共享平台。这种资源离散导致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与低效使用。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贯通机制的构建路径

3.1 价值贯通:以劳动价值观重构育人坐标系

职业院校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价值基准,构建“劳动认知 - 劳动情感- 劳动意志- 劳动行为”的四级价值体系。在劳动认知层面,强化“劳动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教育。在劳动情感层面,培育“劳动光荣”的职业荣誉感。在劳动意志层面,锤炼“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在劳动行为层面,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价值贯通,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指向上的同频共振。

3.2 课程贯通:以课程思政实现教学要素整合

职业院校需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课程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劳动伦理教育,如在机械制造课程中融入“技术向善”的价值引导。在公共课程中渗透劳动历史教育,如在历史课程中设置“中国工业发展史”专题。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劳动价值观教育,如在顶岗实习中开展“劳动成果与社会贡献”主题研讨。通过课程贯通,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知识体系上的无缝衔接。

3.3 实践贯通:以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职业院校需依托产教融合机制,搭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劳动文化元素,如设置“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精神长廊”。在企业实习中嵌入思政教育模块,如开展“企业党建与职业精神”专题调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劳动价值观引领,如将“社会责任”纳入创业项目评审标准。通过实践贯通,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场景中的深度耦合。

3.4 评价贯通:以动态评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需构建“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的贯通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侧重劳动态度、职业精神、协作能力等隐性指标,采用“学生自评 + 教师评价 + 企业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结果性评价侧重劳动成果、技术革新、社会贡献等显性指标,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评价贯通,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质量监控上的双向赋能。

四、贯通机制的保障条件与实施策略

4.1 制度保障: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需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贯通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在组织保障方面,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在制度保障方面,制定《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贯通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实施路径、考核标准。在资源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

4.2 师资保障: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需构建“思政教师 + 劳动导师”的协同育人团队,思政教师需提升劳动教育能力,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职业教育学等理论。劳动导师需增强思政教育素养,掌握课程思政方法论、职业伦理教育技巧。通过建立“双师互聘、双向流动”机制,实现思政教师与劳动导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上的优势互补。

4.3 文化保障:营造“劳动崇高”育人氛围

职业院校需将劳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层面,建设劳动主题雕塑、工匠精神长廊等景观。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定《劳动公约》《技能大师评选办法》等规范。在精神文化层面,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大国工匠面对面”等活动。通过文化浸润,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上的潜移默化。

结束语

通过价值贯通、课程贯通、实践贯通、评价贯通的系统性构建,职业院校能够破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实践困局,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新格局。这一贯通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更能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与实践范式,推动职业教育从“技能本位”向“价值本位”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华.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重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2):23-28.

[2] 李明 . 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基于职业院校的实证分析 [J]. 教育与职业 ,2021(20):89-94.

[3] 陈晓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与突破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0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