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对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分析
张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引言: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应急管理愈发重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工作理念、原则与方法,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指明发展方向。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构建完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服务国家应急管理战略的需求。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提出给高校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构建带来新契机与挑战,深入剖析其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原则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时重视科技支撑、社会协同及应急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这套论述形成科学系统的应急管理理论框架并为各领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理论基础[1]。
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对高校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基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高校将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突破传统灾害应对单一研究模式,构建起覆盖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学科体系。通过引入定量分析模型与定性研判方法建立风险评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危机预警阶段风险信息实时捕捉,应急处置中着重打造多部门协同响应机制,恢复重建环节则聚焦社会韧性提升研究。这一系列转变推动应急管理学科与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心理学等深度交叉融合,最终形成“理论 + 技术 + 实践”的复合型学科架构。
高校以重要论述为指引革新课程体系,构建分层递进课程模块:基础层开设《公共安全基础理论》《灾害学原理》等通识课程,专业层设置《风险治理与决策分析》《应急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实践层推出《应急演练与预案编制》《智慧应急技术应用》等实训课程。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例,依托国家应急管理战略需求开设“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交叉学科硕士项目,整合公共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2020-2023 年全国新增 37 所开设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申报热潮兴起,带动实验室建设、师资引进等优质资源向该领域集聚。
(二)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对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度重塑,高校在培养目标设定上明确将“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事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核心导向并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多元渠道强化学生责任担当,如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山应急救援》课程中融入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以引导学生树立“防大灾、救大险”的职业使命感。
高校应急管理教学聚焦实践导向与能力本位,以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和校地合作深化教学创新 [2]。在案例教学领域,构建起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的案例库,像南开大学编撰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案例集》,就系统剖析了疫情防控中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实践经验。模拟演练推行虚实结合模式,借助 VR 技术逼真还原地震、火灾等灾害场景,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城市灾害应急仿真平台”,能够开展万人规模的应急疏散模拟训练。校地合作机制也在持续推进,应急管理部与 13 所高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双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地方应急预案编制、灾害风险普查等实际工作,成效显著——2023 年全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率同比提升 22% ,极大缩短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适配周期。
(三)促进应急管理科研创新
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科研工作锚定“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创新路径,高校在风险防控技术研发上聚焦早期识别与精准预警,如复旦大学开发的“城市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整合 2000+ 风险指标实现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动态量化评估;在体制机制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应急管理组织优化方案为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科技赋能方面武汉大学基于北斗卫星与物联网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可在极端灾害条件下保障信息传输畅通。
跨学科科研生态加速形成背景下清华大学成立汇聚公共管理、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的“应急管理交叉研究院”并联合攻关“智慧应急决策系统”,同济大学则牵头组建推动区域内高校、企业、政府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深度合作的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创新联盟;政策激励机制持续完善体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专项资助项目数量年均增长 18% 且 2023 年高校应急管理领域专利授权量突破5000 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实践。
(四)完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理论创新注入中国智慧与制度优势,高校学者在体制机制研究层面深入剖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并构建包含组织架构、运行流程、保障机制的三维理论模型,而在多元协同治理领域浙江大学提出“政府 - 市场 - 社会”协同治理网络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主体角色定位与互动关系为优化应急管理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3]。
高校在应急文化建设研究中实现新突破并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安全文化体验馆”以沉浸式互动体验提升师生应急素养;社会层面学者探索“全民应急教育”模式推动应急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理论与实践融合成果显著,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发布的《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发展报告》显示近五年高校主导构建的 12 个理论模型被纳入国家应急管理政策文件,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解释力与引领力。
结论: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在全方位、深层次影响高校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理论体系完善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导向,推动着高校应急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志秋 . 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构建探析 [J]. 中国应急救援 ,2021(6):56-
57.
[2] 马大凯 . 浅析高校应急管理工作 [J]. 教育研究 ,2021,4(6):89-90.
[3] 张力博高园陈沙沙 . 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再认识与再思考[J].2024(2):21-22.
2022 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课题编号:XSP22YBC314课题名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张婷 女,1983.5,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