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角下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方法探究

作者

陈杰

廉江市良垌中学,524431

摘要:在新课标强调“德育为先”的背景下,初中生道德素养培育需突破“学校单维主导”的局限。本文基于家校协同视角,结合初中德育教学管理实际,分析当前家校协同德育存在的权责模糊、渠道不畅、内容脱节、评价缺失等问题,从责任机制构建、沟通平台搭建、内容体系开发、评价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提出具体实施策略,旨在形成“校家联动、协同育人”的德育格局,切实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为初中德育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协同;初中生;道德素养;德育管理

一、引言

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道德素养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影响社会文明建设。当前,初中德育多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存在与家庭生活脱节、家长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德育实效不足。《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家校协同作为德育网络的核心环节,其作用日益凸显。本文立足初中德育具体教学管理场景,探究家校协同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方法,旨在破解“校家两张皮”的德育困境,为初中德育实践提供可操作的路径。

二、家校协同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与意义

当前家校协同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实践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权责模糊,部分学校将家长视为“德育旁观者”,未明确家长在德育中的角色与任务,仅在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时才联系家长,导致家长参与被动;二是渠道单一,多数学校依赖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传统方式沟通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互动性的沟通平台,难以实现德育信息的实时共享;三是内容脱节,学校德育课聚焦道德认知讲解,而家庭德育缺乏系统引导,导致学生在学校习得的道德规范难以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形成“知行分离”。

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丰富了家校协同德育的本土化研究,结合初中德育管理实际细化协同路径,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宏观理论多、微观策略少”的不足,为家校协同德育理论体系提供实践支撑。从实践层面看,研究成果可帮助学校明确家校协同德育的具体方法,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德育,解决初中生道德素养培育中“学校教、家庭不跟”的问题,提升德育实效,助力初中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家校协同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校主导-家响应”的协同责任机制

学校需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家校协同德育责任指南》,明确自身与家长的德育权责。学校层面,德育处需统筹协同工作,制定学期德育目标与家校协同计划;班主任需承担对接责任,每周梳理学生在校道德表现,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科教师需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为家长提供学科德育延伸建议,如语文教师可推荐适合初中生的德育读物,指导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阅读。家长需积极响应,履行家庭德育责任:一是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德育培训课”,每年不少于4次,学习家庭德育的方法,如如何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二是制定家庭德育计划,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德育实践,如七年级聚焦“规则意识”培育,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作息表、家务分工表,引导孩子遵守规则;三是主动反馈孩子在家道德表现,每月向班主任提交1次“家庭德育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孩子的家务完成情况、与家人的相处表现等。

(二)搭建“线下联动+线上赋能”的德育沟通平台

学校需打破传统沟通局限,搭建多元化德育沟通平台,实现家校德育信息的实时互动。线下层面,学校每学期组织2次“家校德育联动活动”:一是“亲子德育实践日”,围绕“诚信”“敬老”等主题,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清理社区垃圾、走访社区老人,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认知;二是“家长德育沙龙”,由班主任牵头,邀请3-5名有家庭德育经验的家长分享案例,如“如何通过家庭会议引导孩子解决矛盾”,同时解答其他家长的困惑,形成经验共享机制。线上层面,学校需开发“家校德育云平台”,设置三大功能板块:一是“德育动态”,班主任每日上传学生在校道德表现,如“今日某同学主动帮助同学整理书桌”,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二是“实践打卡”,家长可上传孩子在家德育实践照片或视频,如孩子做家务、照顾家人的场景,班主任定期点评;三是“专家答疑”,平台每月邀请德育专家在线答疑,解决家长在家庭德育中遇到的难题,如“孩子沉迷游戏不遵守约定,如何引导”。

(三)开发“校课延伸-家践深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学校与家长需围绕初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目标,共同开发“课堂延伸+家庭实践”的德育内容体系,实现德育内容的衔接与深化。学校需结合初中生年级特点,确定各年级核心德育主题:七年级聚焦“规则意识”,八年级聚焦“责任担当”,九年级聚焦“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需为家长提供“家庭德育实践建议单”,将课堂德育内容延伸至家庭。如七年级“规则意识”主题教学后,教师可建议家长:一是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明确规则内容(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沉迷电子产品)与奖惩措施;二是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执行与监督,如让孩子提醒家长遵守“睡前不刷手机”的规则。八年级“责任担当”主题教学后,教师可建议家长:一是让孩子承担固定家务,如每周打扫房间、照顾家中宠物;二是带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参与“旧物捐赠”“环保宣传”,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责任的内涵。九年级“家国情怀”主题教学后,教师可建议家长:一是与孩子共同观看红色影片、阅读红色书籍,交流观后感;二是带孩子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让孩子在实地感受中增强家国情怀。

(四)建立“过程追踪+双向反馈”的协同评价机制

学校与家长需建立常态化的协同评价机制,通过过程追踪与双向反馈,及时调整德育策略,保障协同效果。学校需为每位学生建立“道德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道德表现:班主任每周记录学生课堂纪律、同学互助、集体活动参与等情况;学科教师记录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如合作学习中的团队意识、作业完成中的诚信态度。家长需每月填写“家庭德育评价表”,从“规则遵守”“责任承担”“亲情互动”三个维度评价孩子在家表现,同时提出自身在协同德育中的困惑与建议。学校每学期末组织“家校协同德育评价会”,班主任、家长共同对照“道德素养成长档案”与“家庭德育评价表”,分析学生道德素养的进步与不足,确定下一阶段的协同重点。此外,学校需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每月收集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四、结语

家校协同是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打破“学校单干、家庭旁观”的局面,形成“权责明确、渠道畅通、内容衔接、评价到位”的协同格局。本文提出的“责任机制、沟通平台、内容体系、评价机制”四大策略,均立足初中德育具体管理场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未来,学校与家长需持续深化协同意识,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调整协同方法,让家校协同真正成为初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助推器”,助力初中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明会. 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5, (09): 4-6.

[2]王德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索 [J]. 读写算, 2025, (08): 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