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马勺脸谱在校外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

马钰行

引言:马勺脸谱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社火文化,以木制马勺为基底,通过彩绘神话人物、戏曲角色等形象,形成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民间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型语言与鲜明的色彩搭配,而美术教育以灵活的教学形式与开放的创作空间,为马勺脸谱的传承提供了新载体。

一、马勺脸谱概述

马勺脸谱是来自陕西民间的一种独特手工艺品,其历史最远可追溯至远古祭祀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最初,马勺仅为农家乡民舀水、盛饭的日常木制工具,选用桐木、柳木等优质木材手工雕琢而成。随着社火文化的兴盛,民间艺人将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神灵形象以夸张手法绘于马勺之上,赋予其镇宅辟邪、祈福纳祥的寓意。如《封神榜》《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成为常见题材,通过红、黑、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象征忠奸善恶,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从实用器物到精神象征的蜕变,折射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艺术创造的智慧。在当代,马勺脸谱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代表,更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中华文明多元性、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二、民间马勺脸谱在校外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化课程讲解

民间马勺脸谱以其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以及象征性的纹饰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寓意,可以为校外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文化课程中,将马勺脸谱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在校外美术课程中可以将文化认知目标设定为了解马勺脸谱的历史渊源、文化象征及地域特色,理解其作为民间艺术的社会功能与美学价值;艺术技能目标设定为掌握马勺脸谱的造型特点、色彩搭配及沥粉画技法,提升绘画表现能力与动手能力;实践目标为结合现代审美,探索马勺脸谱的创意表达,培养艺术想象力与跨文化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历史与文化讲解中,可通过图片、视频展示马勺脸谱的起源、发展及传统用途。解析脸谱中的色彩象征体系(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等)与纹饰符号(日月纹、火纹、蛙纹等),揭示其背后的道德寓意。组织学生讨论传统脸谱与戏曲人物性格的联系,增强文化理解[1]。

(二)艺术特色理解

校外美术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色彩、造型的特点、特色,而马勺脸谱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特色,例如在色彩方面,大红、大绿、金黄等鲜艳色彩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感受传统韵味。

首先通过赏析经典马勺脸谱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色彩、造型背后的文化象征,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感知能力。例如,结合《封神榜》人物故事解析脸谱特征,将历史、文学与美术跨学科融合。然后通过技法学习,教授学生绘制脸谱轮廓、无关造型等,掌握对称构图、线条穿插等技巧。例如,教师展示马勺脸谱的绘制步骤:勾勒马勺轮廓→夸张五官→添加象征纹饰,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尝试设计,并强调对称性与夸张的设计手法。学生可以创造出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作品,提升兴趣的同时,更好的理解艺术。

(三)校外实践操作

马勺脸谱的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因此在校外美术实践中可以引入脸谱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校外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经典马勺脸谱的构图、色彩及纹饰特征,进行初步临摹练习。然后结合学生兴趣选择神话人物或历史角色进行马勺脸谱的制作:勾勒脸谱轮廓,布局纹饰区域;用沥粉工具绘制立体线条,增强纹饰质感;分层上色,强调色彩对比;添加个性化符号或现代元素,体现创新思维。最后举办小型展览,互评脸谱的美观性及工艺性,教师则从技法、创意、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改进方向。通过引入马勺脸谱,校外美术教学实践更具有教育价值,还能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校外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马勺脸谱的意义

(一)传承、发扬民间技艺

民间马勺脸谱作为陕西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将其引入校外美术教学,不仅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实践,更是对民间技艺传承与发扬的一大创新。校外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路径。从马勺材质的选择到色彩的象征体系,从纹饰符号到脸谱谱式,每一环节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析与再认知。这种沉浸式学习打破了书本的局限,让非遗技艺从“展品”变为“体验”,有效激活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学生亲身经历非遗技艺的诞生,深刻理解匠人精神的内涵。创作实践也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与耐心。更重要的是,教学中的合作创作强化了团队协作,让非遗技艺的传承从个体行为升华为群体文化实践。这种传承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持久生命力[2]。

(二)培育文化自信

马勺脸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与内涵需要通过实践得以延续。将其引入到校外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马勺脸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使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真正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其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进而激发文化自豪感,这对于传承和发扬马勺脸谱的技艺、文化价值至关重要。同时马勺脸谱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陕西人民坚韧、乐观的精神特质。校外教学中,通过追溯马勺脸谱从祭祀器具到艺术品的演变历程,解析其背后祈福纳祥的深层含义,学生可以感知到先辈们对生活的祈愿,这种对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认知,能够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即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同样具有独特价值,进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结论:民间马勺脸谱在校外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更是对青少年艺术和人文素养的深度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探索沥粉画等技艺的工艺之美,其教学实践突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性,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 田文晔 , 严励 . 视觉隐喻视角下马勺脸谱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J]. 艺术市场 ,2024,(07):98-99.

[2] 王媛 . 社火马勺脸谱视觉元素的创新运用 [J]. 大观 ,2022,(05):15-17

作者一姓名:马钰行;性别:女;出生年月:200007 ;籍贯:陕西省宝鸡市 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无;研究方向: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