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王梓豪
身份证号码: 37032119900625091X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其技术水平与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电力工程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电力供应高效、安全、环保的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凭借其自动化控制、智能监测与精准调节等优势,成为电力工程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手段,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应用愈发广泛且深入。
一、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1 发电环节的应用
在火力发电领域,电气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入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的运行控制中。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锅炉的水位、蒸汽压力、温度等关键参数,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燃料供给量与送风量,实现燃烧效率的最大化。例如,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对火电机组进行集中监控,能够精准协调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将发电效率提升 3%-5% 。在新能源发电中,风力发电场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风机的智能控制。变桨距控制系统根据风速变化自动调整叶片角度,使风机始终保持在最佳发电状态。
1.2 输电环节的应用
在输电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实时收集输电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运行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可视化展示。调度人员可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远程控制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实现电网的优化调度。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输电领域的重要应用。
1.3 配电环节的应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电气自动化在配电环节的核心应用。通过安装在配电线路上的馈线终端单元(FTU)、配电终端单元(DTU)等设备,实时采集线路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当线路发生故障时,系统可迅速定位故障点,并自动隔离故障区段,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
1.4 用电环节的应用
在工业用电领域,电气自动化技术助力企业实现能源的高效管理。通过安装智能电表和能源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企业内部各车间、设备的用电情况,分析用电趋势,找出高耗能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还可根据生产计划和负荷情况,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节能降耗。
二、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问题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应用中存在系统兼容性差的问题。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和系统采用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导致各子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和协同工作。例如,部分智能电表与配电自动化主站之间的通信协议不兼容,使得用电数据无法准确上传,影响了电网的负荷预测和需求侧管理。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的控制指令被篡改、运行数据被泄露,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2 管理与制度层面问题
在管理层面,电力工程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协调困难的问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在系统升级、故障处理等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在制度层面,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系统运行维护,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这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了系统集成和运维的难度。
2.3 人才与创新层面问题
电气自动化领域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电力工程技术又熟悉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电力工程现场的工作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要增加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力度,建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协同研究。针对系统互操作的问题,研制统一的通信规范以及数据接口,推动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以及系统互操作性。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电力行业的防火墙、IDS 入侵防御系统以及信息加密与认证产品,加强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3.2 完善管理与制度体系
完善电力工程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起部门联动作业机制。明确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应用建设、运行与维护等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电力工程部门协调合作机制,负责对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作进行协调统筹,开展有序高效。通过进一步建立和颁布实施电力工程内部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规范,包括设备选配、安装调试、系统集成、运行维修等一系列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整体运行规范,统一标准,提升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水平和使用质量,减少系统集成、系统维护费用开支。
3.3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要调整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学科设置,增加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早锁定优秀人才。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如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住房补贴、晋升机会等。
3.4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互通。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研究开发项目,由院校、科研院所利用科研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共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成果孵化制度,设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创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园,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场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专利合作和技术转让,鼓励各方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之中。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是电力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应用当中存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完善管理与制度建设,提高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力度,做好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 帅 . 自 动 化 技 术 在 电 力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分 析 [J]. 灯 与 照明,2025,49(01):157-159+163.
[2]史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4,43(3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