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李颖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215600
一、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思辨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仍存在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辨引导等问题。因此,探索契合核心素养导向、角度新颖且具实操性的教学策略,对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意义重大。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深入剖析文本,不再局限于表面信息的获取,而是对文本的观点、情感、表达方式等进行深入思考与判断。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其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同时,思辨性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念,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精神建构,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文本细读探微:深挖语言肌理,培育敏锐语感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精细化阅读,聚焦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等语言要素。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品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中叠词的运用,分析其营造的韵律美与画面感,探究作者借此传达的心境。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效果,敏锐感知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教师还可引入比较阅读的方式,如将《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的博喻手法,与朱自清另一篇散文《春》进行对比。在《春》里,描写春花时写道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同样运用了比喻修辞,让学生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所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在诗歌教学中,针对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的对仗与炼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替换字词,在改写与原句的对比中,感受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感知能力,还能从细微处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见解,为思辨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二)逻辑建构筑基:梳理论证脉络,强化思维逻辑
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结构与逻辑脉络。以《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如何通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等一系列比喻,层层递进地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让学生明确论点、论据与论证之间的关系,学会辨别论证过程中的逻辑谬误。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逻辑结构的理解,教师可选取时事评论类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例如,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文章时,让学生拆解文章结构,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运用的论据以及论证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在学习归纳推理时,可组织学生从多篇不同议论文中提取相似的论证模式,总结归纳推理的规律;在演绎推理教学中,以经典议论文为范本,分析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对不同议论文逻辑结构的分析与总结,学生能够掌握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在阅读中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当面对新的文本或观点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逻辑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提升思辨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
(三)价值审辨启智:剖析多元观点,塑造独立人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选取蕴含多元观点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审辨其中价值观。以荀子《劝学》为例,组织学生探讨学习的意义与方法,学生可能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终身学习等不同角度解读,有人强调学习对个人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的作用,有人着眼于学习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层面。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尊重不同观点,运用理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分析每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如思考个人成长视角下学习方法的可行性,社会进步角度中学习与时代需求的契合度等。
教师还能以辩论形式深化价值审辨。围绕韩愈《师说》,设置 “师道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教育模式,还是创新教育理念” 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立场搜集资料、组织观点。辩论过程中,学生既要阐述己方观点,如传统教育模式在知识系统传授、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或创新教育理念对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又要质疑反驳对方,从而更深入思考文本背后关于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等价值内涵。
(四)跨文互鉴拓界:链接多维文本,拓宽思辨视野
教师可突破教材文本局限,建立课内外文本联系,开展跨文本阅读教学。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引入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词,如《沁园春·雪》,以及相关党史研究著作、革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获取不同文本信息,对比分析情感表达、革命理想展现、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诗词意象、语言运用、时代背景等维度探究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与思想内涵演变。
除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与研究资料,还可拓展跨体裁、跨文化的文本链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引入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秋景的作品,如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作者笔下秋之意象的表达差异与文化内涵,古代诗词中多借秋景抒思乡、伤怀之情,郁达夫则在文中融入对故都的眷恋与时代的感伤;同时引入西方文学中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的片段,如梭罗《瓦尔登湖》中对湖畔四季景色的细腻描绘,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不同的审美观念与创作意图,西方文学注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呈现与对个体内心宁静的追求,与中国文学借景抒情传统有所不同。
四、结语
通过文本细读探微、逻辑建构筑基、价值审辨启智、跨文互鉴拓界四大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让思辨性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韩佳 . 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汉字文化 , 2025, (11): 123-125.
[2] 杨贤新 .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5, (05): 31-33.
[3] 苏美华 .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作家天地 , 2024, (36):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