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走出去办藏晚”的拉萨实践及经验浅谈

作者

边多

拉萨市融媒体中心 拉萨 85000

2023年藏晚以“走出去办藏晚”的创新模式,与江苏省首次合作,突破了传统地域的局限,为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跨地域合作,两地资源整合,实现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文化创新,把藏族的特色和江南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节目具有时代的气息;在技术的支持下,舞台展示和传播效果大大提高,社会影响力得到扩大。这样的实践,使民族团结得到了深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本文从其实践背景、实施过程及成效经验等方面,对此次合作进行系统总结,以期对我国民族文化现代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走出去办藏晚”的实践背景

(一)传统筹备模式的现实困境

藏晚是一个有着 30 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但 2022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筹备工作由 8 月推迟到 12 月初,距藏历新年只剩下 2 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本土专业舞蹈演员匮乏,同时排演多个节目面临人员调配困难,从民间搜集原生态歌舞重新编排的传统方式,因疫情影响实地考察受阻,很难实施。对于一个 3~4 小时的大型晚会来说,时间紧迫、人员短缺、节目储备不足,使得传统的晚会筹备模式面临多重困境 [1] ]。

(二)跨区域合作的政策契机与实践基础

面对危机,市委宣传部提出了与对口支援城市江苏进行合作的设想,这既是对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的响应,也是市歌舞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在 2022 年 7 月联合演出的音乐剧《天梦》的成功借鉴。这次合作的个案展示了两地艺术团队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的兼容性,为“出去办藏晚”提供了实践参考。在两地政府的有效推动下,江苏省广播电视台、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达成合作意向,形成“政策引导 -市场响应 - 艺术联动”的协作机制。

二、“走出去办藏晚”的实施过程

(一)跨区域协作的机制构建

藏晚导演组在 2022 年 12 月确定合作计划之后,立即赶赴南京,与江苏政府建立了“双导演组”的合作机制,双方共同确定以“民族交融、文化创新”为晚会主题,以“藏文化为核心,以苏式艺术表现”为核心的融合框架。同时,邀请对口支援的北京市参与节目创作,共同构筑“京- 拉 - 苏”三地艺术资源联动机制,打破区域文化屏障。

(二)全流程筹备的时间攻坚

1 月初,来自的舞蹈团进驻江苏省演艺集团,与江苏演员进行“同吃同住同排练”的沉浸式合作。1 月中旬,驻南京的导演组,同步推进节目编排和资源调配,针对藏族歌舞和江南艺术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打磨,如舞蹈《丰收的喜悦》把藏族踢踏舞和江苏民间舞蹈的节奏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身体语言。2 月初,江苏省荔枝大剧院的舞台搭建和服装道具调试完成,录制工作于 2 月 7 日结束,随后进入为期 10 天的高强度后期制作,并于2 月21 日(藏历大年初一)如期播出,整个流程达到了“危机响应- 资源整合- 时效把控”的高效率运作。

三、节目成效与社会影响

(一)艺术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双重突破

就节目形式而言,以《弘》为代表的作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藏式唐卡绘画和江苏水墨意境相结合,舞台视觉呈现出“民族符号的现代转译”的创新性特征;器乐合奏《良辰美景》在音乐语言上进行了跨界融合,用江南丝竹伴奏对藏族民歌的旋律进行了诠释。这种“形式创新 + 内容重构”的创作模式,突破了传统藏晚在地域上的局限性,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艺术平台 [2]。

(二)社会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多维提升

节目播出后,融媒体平台的实时观看量超过 344 万人次,点赞量18.7 万,花絮内容累计点击量 640 万,覆盖包括西藏电视台在内的 14 个省市电视台。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丁真和乌兰图雅等跨领域艺人的加入,藏晚打破了传统观众圈子,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潮流化”的传播效果,“藏汉艺术融合”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超过 2 亿次,推动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的可视化传播。

四、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跨区域文化协作的模式创新

通过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江苏演艺集团和广电传媒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形成“创意策划 - 制作实施 - 传播推广”的全链条合作。这一模式突破了民族地区文化活动对地方资源的依赖,证明了跨地域合作在艺术创作、技术提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赋能效果。

(二)民族文化现代化表达的路径探索

在江苏综艺制作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藏晚实现了“舞台艺术电视化”的转变:利用电子轨道、摇臂摄影等设备,为传统歌舞表演赋予了电影级的画面质感;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天梦》这样的剧目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感受。这一“科技赋能 + 艺术创新”之路为当代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范式

在合作过程中,藏汉演职人员通过艺术创作中的思想碰撞和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实现了“文化尊重—艺术互鉴—情感认同”的递进式融合。用导演组的话说,“长达一个月的高频率合作,使两地演员由工作伙伴变成了‘文化知己’。”这一微观层面的民族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也印证了文化艺术活动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独特价值。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专业能力与技术设备的短板

然而,本地团队在大型晚会的现场指挥和专业岗位划分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导播切换和舞美统筹等,都要依靠江苏团队来支撑。设备方面,相比江苏广电,现有摄像设备在 4 K 高清录制和虚拟制作等方面存在代差,急需加大资金进行技术升级。

(二)创作理念与市场意识的革新

与江苏综艺节目市场运作模式相比较,藏晚在受众调查和节目推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未来,需要构建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创作机制,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年轻群体的审美喜好,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能促进藏晚由“节庆晚会”向“文化 IP”的转变。

(三)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

目前的合作模式主要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人才交流和创意联动的常态化。建议成立“苏拉文化协作联盟”,定期开展导演互访、演员培养、作品交流等活动,把一次合作的经验转化为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起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文化合作的长效机制。

结语:

2023 年藏晚“走出去”实践,既是一次应对危机的被动创新,也是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主动适应现代化的一次转型探索。从艺术创作上的跨域融合,到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从技术设备的升级迭代到深层次的民族关系构建,这一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新时代下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化走亲”的合作方式,必将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君 , 李恒 .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J]. 理论观察 ,2025,(05):135-139.

[2]曾钰祥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