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课程建设的美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开红 苏焕振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2

1 引言

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情感熏陶、审美培育的过程,和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价值引领同构关系。同时,美育类课程不仅具有培养审美素养的功能,还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核心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具有系统性和育人主导性的特点,在高校课程思政落实中发挥着载体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美育类课程在思政元素的嵌入上比较生硬,在与核心课程建设上存在割裂现象。因此,推动以美育类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 美育类课程思政教学突出的问题

2.1 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系统性

美育类课程思政还停留在“散”的层面,还没有依托于一门课或者几门课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很多教师是在一节课、一堂课上面下功夫挖掘思政点,如“《音乐鉴赏》中的红色歌曲,只是单纯讲授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脱离该节课的整体目标和整个课程目标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与思政的目标相分离,以致思政教育变成附加题,达不到培养效果。

2.2 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传统的美育类课程多以“教师讲授 + 作品展示”的形式开展,而其向学生传达思政元素的方式较为单调枯燥,如在《戏曲鉴赏》这门课上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戏曲中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并没有让学生自己联系当下的爱国行动去感受体会,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与之产生共鸣的情况。

2.3 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今,美育类课程评分偏重于考察学生的审美技能,忽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察,同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针对“课程思政参与度”的成绩评定采取“考勤 + 作业”的模式,并没有具体的评分标准,这种模糊的量化方式是无法反映出学生对于思政价值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的行动转化情况,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真正用意。

2.4 师资协同机制缺失

美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常态化合作。美育教师擅长审美理论与技能教学,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思政教师熟悉理论体系,却缺乏美育专业知识。二者的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3 核心课程建设对美育类课程思政的支撑作用

3.1 核心课程的结构性优势

高校围绕自身的培养目标选编的主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取向,其内容体系化、目标明确化、实施规范化。美育类核心课程类如《艺术概论》等自始至终贯穿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具备相应的思政元素分层渗入的路径可循,比如:“音乐起源 - 发展 - 当代价值”这一知识脉络中的三个层面,即可分别融入“劳动创造美”的唯物史观,“文化传承”的民族精神,“艺术服务人民”的时代使命等内容,形成思政教育与知识教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

3.2 核心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校核心课程有彰显高校主流价值观的功能,其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传递 - 价值塑造 - 能力培养”的统一。作为美育类核心课程,《艺术概论》、《戏曲鉴赏》等课程精选优秀美育作品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理论体系,让学生在接受优秀美育作品的熏陶之中理解正确的世界观,能自然而然地把“以人为本”、“理性思维”、“文化多样性”等思政元素融会贯通到其中,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3.3 核心课程的资源整合能力

核心课程建设需要经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编写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在这些环节上都蕴含着美育资源与思政资源,具体而言,可在教材编写上将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 如《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 纳入核心课程教材,并附设“作品背后的革命故事”专栏;可在师资培养中组织美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参加“美育与思政融合”的工作坊,通过开展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美育教师跨学科学习等内容促进思政课程建设,给课程思政提供资源保障。

4 基于核心课程建设的美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机制

4.1 目标协同机制

建构“审美素养 + 思政素养”双目标体系,把思政目标逐层分解融入到核心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音乐概论》核心课程

为例。

基础层(大一)。聆听音乐作品时代背景,感悟时代变革发展,提升历史价值。培养家国情怀,对应思政目标“家国情怀”。

进阶层(大二)。通过音乐批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发展“理性精神”。

应用层(大三)。利用音乐创作为社会做贡献(比如:社区音乐活动、公益演出等),使学生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服务人民”。

双目标体系要以核心课程的学分结构为基础,以课程大纲中的每章思政目标权重建议值为参照 ( 如 20%-30%) 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

4.2 内容融合机制

(1)纵向贯通

依据核心课程的知识进阶规律,梳理思政元素的融入节点。基础章节“民间音乐的起源”融入“劳动创造美”的唯物史观;中级章节“地域民间音乐特色”融入“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理念;高级章节“民间音乐的当代转化”,加入“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2)横向联动

打破课际界限,找准思政融通点,找出核心课程思政元素同质性或相通点,如:《音乐鉴赏》和《戏剧鉴赏》,可以把“红色艺术”作为两门课共同的主题,前者可以讲《长征组歌》的旋律情感,后者可以讲《白毛女》的剧情冲突,贯穿其中的,是恒久流传的革命精神。

4.3 方法创新机制

(1)情境教学法

根据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创设思政情境,在《声乐基础》课程开展红色歌曲进唱活动,例如带学生到革命老区给当地群众唱歌,并且和群众互动,在歌唱表演中学习红色革命精神,把音乐和红色精神融为一体;在《戏剧表演》课程中选择经典的红色剧本排演话剧,在角色塑造中挖掘出戏核精神。

(2)项目式学习法

以核心课程的综合项目为载体融入思政任务,《音乐创作》设计“社区音乐活动策划”项目,要求活动方案中体现出“关爱老人”(“尊老爱幼”价值观),“邻里互助”(“和谐社会”理念),并且以项目成果作为学期末成果汇报、项目答辩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的思政认知考核以及思政实践活动能力考核。

(3)数字赋能法

基于 MOOC、虚拟仿真实验等线上优质资源,借助核心课程平台拓展思政维度,在《数字音乐制作》课程教学中运用 VR 技术还原《黄河大合唱》创作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和人物形象交流、利用思考空间讲解人物心得,感悟“团结抗日”的意志;通过网络平台设立“音乐与社会伦理”话题,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其积极参加课堂线上讨论,把握艺术传播价值取向底线。

4.4 评价反馈机制

创设“过程 + 结果”的多维评价体系,把思政素养纳为重要考量指标,进入核心课程的考评当中。

(1)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

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当代解读”、“乡村音乐支教日志”、“音乐作品中的性别平等议题”等课堂发言、实践记录、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思政情况、了解其认知深度。

(2)结果性评价(占比 40% )

根据实际采取“作品 + 报告”方式,在《合唱指挥》课时,学生需要选择一本作品并完成合唱作品和《从合唱艺术看团队协作精神》分析报告;《影视音乐鉴赏》课时,需要根据需要完成关于“工匠精神”特色的配音乐曲创编以及创编理念说明,结合整体工作完成情况打分评价学生的思政转化程度。

(3)反馈改进

构建“学生评教 + 同行评议 + 社会反馈”评价机制,制定一定周期的统计表格或报表,如每学期开展“思政元素融入满意度”问卷调查、组织思政教师对美育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议,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跟踪统计等,是否具有这样的思政导向:音乐教育从业者有否责任心?这有利于建立一个闭环改进体系。

5 基于核心课程建设的美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5.1 挖掘核心课程中的思政内涵

将《戏曲鉴赏》等主干课程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进行提取,并以实例对应,在对比辨析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码。在《红色音乐作品鉴赏》《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课上,剖析作品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及其本身具有的情感韵味展开描写;又以《歌唱祖国》为例,分别朗诵 7 个不同的年代演出者的唱腔,在各个年代的主要特点下传达出当时各个年代不同的人文环境下的“爱国精神”。

5.2 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由以核心课程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美育教师 + 思政教师 + 行业专家”的教学团队。相关措施如下:

(1)联合备课

每学期安排 4-6 次跨学科教研活动,聚焦每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与凝练工作。如《舞蹈鉴赏》课程组与思政教师合作“从民族舞蹈看民族团结”、“从现代舞看创新精神”等教学主题并完成对应的具体案例和讨论题。

(2)协同科研

设置“美育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组,如开展“从传统民歌中挖掘德育元素的实现途径”、“电影音乐如何对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及其规律性结论”的研究工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动力。

5.3 开发特色教学资源

(1)核心课程教材修订

增加“思政拓展阅读”,如《西方现代音乐鉴赏》教材可以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后面加一段“莫扎特作品与启蒙思想的关联”分析;《戏剧鉴赏》教材可以在“悲剧美学”之后加一段“悲剧精神与挫折教育”的个案。

(2)案例库建设

把“美育思政经典案例”收集、整理、归档入库,并按核心课程划分目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6《戏曲鉴赏》实践案例

6.1 课程改革设计

《戏曲鉴赏》是学校美育类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改革以后,“戏曲艺术中的中国精神”被设置为整门课主干知识和线索,“三维九节点”思政融入体系得以形成。

文化维度包括“戏曲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经典剧目中的家国情怀”、“地方戏曲的民俗伦理”这3 个方面。

精神维度涵盖了“戏曲创作中的奋斗精神”、“戏曲传承中的坚守品质”、“戏曲交流中的包容心态”三个部分。

价值维度含括“戏曲与人民生活”、“戏曲与社会发展”、“戏曲与国家形象”3 个方面。

6.2 具体实施措施(1)教学方法创新

“线上预习 + 线下研讨 + 实践创作”,线上借助 MOOC 平台推送“《桃花扇》中的家国兴亡”等相关微课,并提出“当代青年责任担当对比思考”的相关问题;线下组织学生开展“包公戏与当代法治精神”辩论会,使其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展开辩论。最后在实践阶段,要求学生围绕“地方戏曲的当代表达”主题创编校园短剧,并把“文化传承”理念融合其中。

(2)评价体系调整

过程性评价由课堂发言 (30%) 、实践日志 (20%) 组成;结果性评价是“赏析报告 + 创作说明”( (50%) ,例如:解读了《窦娥冤》,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从古代冤案看当代司法公正》赏析报告等,从而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 结论

开展基于核心课程建设的美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破解当前美育、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困难;建立目标协同、内容融合、方法创新、评价反馈的运行机制,使思政元素自然渗入美育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力争做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一体两面有机融合。

据实践显示,核心课的结构化有利于思政的分层嵌入;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可以使改革更具专业性;开发特色化的教学资源使思政的立德树人育人载体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许延丽 , 李程程 , 王俊杰 .“五育并举”框架下龙江红色文化融入 GIS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43(08):163-167.

[2] 林建桃 , 孙响 , 张晓阳 .“ 三全育人” 背景下高校“美育 +”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13):83-85.

[3] 邓舒予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审思与转向 [J]. 才智 ,2025,(22):61-64.

[4] 吴颜 . 高校“以美育人”的逻辑起点、现实审视与实践进路 [J].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5,9(03):109-114.

[5] 王珊 .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索 [J].三角洲 ,2025,(20):183-185.

基金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基于精准供给的民办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4017)》;浙江树人学院 2025 年学校立项建设核心课程,《戏曲鉴赏》。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4CTY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