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
刘开庆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中心幼儿园 644400
引言
区域游戏以“自由、自主、创造”为核心理念,通过提供多样化材料与互动场景,促进幼儿在操作中建构经验、发展能力。然而,当前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中普遍存在材料成本高却效能低、教师指导“越位”与“缺位”并存、空间布局封闭僵化等问题,导致游戏活动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本文结合实践观察与理论分析,系统梳理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的核心问题
(一)材料投放:高成本与低效能的矛盾
当前幼儿园区域材料普遍呈现“高结构化”特征,例如积木区仅提供固定形状的拼接模块,美工区材料局限于成品画笔与彩纸。此类材料功能单一,操作路径预设性强,导致幼儿在游戏中仅能完成“重复性操作”,而非“创造性解决问题”。材料投放后,教师缺乏对幼儿互动行为的系统性观察与记录,难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材料类型与难度。例如,某大班建构区长期投放单一规格的木质积木,导致能力较强的幼儿因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兴趣,而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因操作困难产生挫败感。
(二)教师指导:角色定位模糊与策略失衡
部分教师将区域游戏视为“教学延伸”,过度干预幼儿的游戏选择和操作过程。例如,在角色扮演区,教师强行规定“医生必须先问诊再开药”,剥夺了幼儿自主协商游戏规则的权利。另一类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导致游戏目标分散,难以形成深度学习。教师普遍缺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深度解读能力。例如,在科学探索区,幼儿反复调整斜坡角度测试小球滚动速度,教师只能描述“他在玩斜坡”,却无法识别其中蕴含的“重力与摩擦力”的初步概念,更无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深化探究。
(三)空间规划:封闭性与功能单一性
多数幼儿园采用“固定区域 + 明确界限”的空间设计,例如将阅读区与建构区用矮柜完全隔离,导致幼儿无法将建构作品与故事场景结合创作。幼儿园空间规划缺乏声学考量,例如将音乐表演区设置在图书区旁,导致演奏噪音干扰阅读活动。调查发现, 32% 的教师反映“区域位置不合理”是影响游戏质量的首要因素。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材料开发: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转型
破解当前材料投放“高成本、低效能”的困境,关键在于推动材料从预设性强、功能单一的高结构化形态,转向开放多元、可操作、可生成的低结构化方向。着重加强对自然材料与废旧物品的创造性利用。可引入树枝、石块、纸箱等低结构材料,此类材料成本低廉、可塑性极强,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探索,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应用于游戏中。例如,某幼儿园将废弃轮胎巧妙改造成“滚轮车”“障碍物”“涂鸦墙”等多种形式,幼儿在组合使用这些改造物品的过程中,平衡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均得到了有效发展。同时,需构建分层投放与动态更新机制,依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基础材料 + 扩展材料 + 挑战材料”的分层体系。以数学区为例,初期投放数字卡片与实物,帮助幼儿建立
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中期引入加减法运算板,提升幼儿的运算能力;
后期设置“购物预算”情境任务,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从主导者到支持者的重构
在区域游戏实践中,教师应减少直接指挥和干预,转而通过系统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采用“扫描观察 + 定点观察 + 追踪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全班幼儿的游戏分布情况,再对特定区域或个体进行深入记录。例如,在建构区活动中,教师定点记录两名幼儿搭建过程中的语言交流与分工行为,发现其中一人主导决策、另一人被动跟随,据此判断其合作能力尚处于初步阶段。后续可引入需要分工协作的任务材料,如大型拼插组件,推动角色轮换。当幼儿游戏停滞或出现冲突时,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例如在角色区扮演“顾客”提出需求:“这个餐厅能不能送餐到太空?”激发幼儿讨论交通工具与服务流程。面对争抢玩具的情况,教师不立即分配,而是询问:“你们都想玩,现在该怎么办?”促使幼儿提出轮流、计时或合作玩法。这种介入方式不替代幼儿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对话支持其社会规则意识和协商能力的发展,使指导建立在真实游戏情境与观察证据之上。
(三)空间重构: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
当前许多幼儿园区域固定、功能单一,限制了幼儿的跨领域探索。可通过物理调整实现空间的灵活重组。使用可移动矮柜、地垫或布帘作为区域边界,教师和幼儿可根据游戏需要重新组合空间。例如,在开展“我的社区”主题时,将原本分开的娃娃家、美工区和积木区连接,形成综合游戏场,幼儿可在其中同时进行角色扮演、制作商店招牌和搭建街道。这种复合空间支持多类型活动并行,减少转换时间,增强游戏连续性。同时,打破室内外隔离,将走廊、阳台或户外场地纳入游戏范围。例如,幼儿在教室内设计“动物园”规划图后,可到户外用粉笔画出围栏,用积木搭建动物房舍,并轮流扮演管理员进行讲解。室内外联动使游戏从模拟走向实践,幼儿在真实环境中测量、搬运、调整结构,发展动作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空间不再由教师预先定义用途,而是随幼儿兴趣动态生成,提升其自主规划与资源整合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域游戏的优化需以“幼儿主体性”为核心,通过材料低结构化、教师角色转型与空间开放性重构,构建支持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游戏生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如 AR材料、智能观察系统)对区域游戏质量的提升作用,以及家园共育机制在材料开发与游戏延伸中的实践路径。唯有持续反思与迭代实践,方能真正实现“通过游戏滋养童年”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燕 .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活动的优化对策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No.293(05):81-84.
[2] 郭建新 . 谈区域游戏良好环境的创设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0):10. 王燕 . 整合区域活动 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 [J]. 名师在线 ,2018,No.72(3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