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李哲 杨海新 李倩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濮阳457000

在国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我国高职高专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制定符合当地与学校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和培育模式。目前,实践教学已经在高职高专中深入推进,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需求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建设更加先进的实践基地,切实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但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受到投入经费、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应该坚持就业导向理念,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综合性

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并非单一的实践内容,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类实践内容。不仅如此,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1]。具体来说,会采用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了不同专业的内容,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

(二)现场性

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在现场进行,所以有强烈的现场性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实习、实训等形式,不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在现场进行,通过理实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实践教学的内容贴近岗位实际,所以通常在企业或岗位现场展开,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节,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的尖端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开放性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体系并非封闭的教学体系,而是向社会与市场开放的教学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开放,学校要了解行业与市场的需求,然后引进最新的技术或工艺内容,并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教学形式应该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过程、地点、资源等,都应该向企业或行业开放,这样才能够确保实践教学深入有效。

(四)双主体性

所谓双主体性,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不是单一的主体,企业与行业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所,并且在教学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够为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2]。学生在现场实训的过程中,通常有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教学。不仅如此,学生也在实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并且主动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教学观念与理论发展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践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实践经验。目前来看,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视作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我国对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3]。在宏观层面上,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理论基础,并且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微观内容的研究,深入挖掘实践教学的功能与特色,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从实践探索的角度来说,我国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前已经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早在 1996 年,我国深圳技术学院就已经创建了工业中心,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培训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建立实践培训中心,并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根据实践探索可知,要开展实践教学,就要先营造一个可以满足实践需求的职业环境,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仿真职业环境。基于职业环境确立训练中心与训导中心,并且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然后建立实训、培训、考核等基地,为教学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各个专业的需求建立了 16 个实训基地,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等等。

(三)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

高职实践教学会将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作为基础,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综合各项理论与技术创建教学模式。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校企合作、项目教学、“三维三融三阶”模式等。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但都将理实结合作为教学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4]。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教育领域根据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顶岗实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模式为基础,结合实际进

行模式细化与更新。

三、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

(一)坚持就业导向,明确建设思路

在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职高专要坚持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学生就业需求,深入分析行业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建立更加明确的实践教学思路,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一方面,要深入探索更加有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和就业方向设置实践教学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实践教学,也要结合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知识结构深入到课程体系中,坚持“产教融合”的基础模式,然后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构建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激励系统,学校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基础设施,也要健全组织体系,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5]。其次,建立抗绕系统,提升学校的硬件条件,并且增强学校的教育软实力。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硬件设施,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管理水平、引入行业精英等软实力。通过硬件条件的完善和软实力的提升,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更强的抗扰能力,保障教学体系创新与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还要建设反馈系统,从总结评价、学术讨论、教学检查多个方面着手,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监测管理教学的全过程,然后进行反馈和反思,为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更多依据。

(二)紧跟时代脚步,丰富教学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在就业导向的理念下,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对单一陈旧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院校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建设模式,从条件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多个教学体系模块,使体系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条件上,要不断扎实基础设施,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实训和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要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更新和优化,根据专业发展现状,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后开发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使实践教学更具特色。课程与内容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专业素养四个方面着手,保障课程教学与内容的全面性。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需要进行组织管理、师资管理、运行管理等多项管理工作,通过健全的管理体系建设,使教学管理更加全面,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落实。最后,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反馈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从综合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做出评价,深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情况,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更多依据。

(三)基于科技进步,创新教学模式

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无法满足高职高专院校教育需求,所以学校要基于科技发展现状,引入全新的时间教学模式,为教学体系的革新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实验、实训与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设备、技术、场地、模式等进行革新,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实训平台,重点引入物联网、大数据、AI、AR 等现代科技,通过虚拟仿真和现场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实践教学更加深入全面。例如,贵州工商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采用师徒一体的模式,构建了数智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数智化会计工作坊作为教学载体,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会计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根据学生就业需求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设思路创新、体系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革新,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提升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文娟 , 张翠青 , 曹菁 .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构建研究与实践 [J]. 汽车实用技术 ,2024,49(23):141-144.

[2] 苏安娜 . 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J]. 秘书之友 ,2024,(10):34-37.

[3] 吕文静 .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山西青年 ,2024,(14):91-93.

[4] 李凌枫 .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42(02):4-6.

[5] 魏娜 .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J]. 科技资讯 ,2023,21(04):174-177.

[6] 阮琳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2,(14):182-184.

作者简介:李哲(1998.03-),女,汉族,河南长垣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4 年度项目“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以医学技术类专业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2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