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模精神指引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周先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211
引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劳动模范始终是劳动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所体现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赞歌,为新时代学生的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对传承发扬劳模精神有着独特优势,如何将劳模精神融入日常的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口。
一、劳模精神融入高职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迫切需求
劳模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内在耦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可为学生树立鲜活的价值标杆。通过学习劳模事迹,能够深化学生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认识,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1]。此外,劳模精神的弘扬有助于破解实践育人中“重技能轻德育”的困境,通过“行走思政课”等创新形式,助力学生将劳动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自觉。
(二)赋能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劳模精神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劳模精神的实践性特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邀请劳模参与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悟“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除此之外,劳模精神中的创新意识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依托劳模精神引领,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在技术革新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实现职业文化浸润的创新实践
劳模精神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劳模精神可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校园劳模墙、企业工匠工作室等物质载体可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同时,地方劳模资源的挖掘亦能强化文化认同,如云南农业大学通过融合边疆民族文化与劳模元素,为学生构建“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精神坐标 [2]。这种文化浸润不仅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更能推动实践育人从“实践场”转向“价值场”。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偏差:传统认知固化与现代价值疏离
一是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与精神认同弱化。部分高职学生受社会功利思潮影响,将劳动异化为谋生工具,忽视其塑造品格与实现价值的本质意义。多数学生认为实践育人仅是“体力活动”,对劳模精神中“创新”与“奉献”等内涵理解薄弱。部分学生将劳模精神等同于“过时榜样”,认为其与当代职业发展关联性不足。二是家校社会协同认知缺位家庭以“重智轻劳”为主流观念,家长普遍将专业技能训练视为唯一教育目标,实践育人被边缘化 [3]。部分高职院校未将劳模精神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课程资源投入占比不足,宣教活动流于形式化。
(二)体系缺位:课程建设薄弱与资源整合不足
一是课程体系碎片化与融入深度不足。当前高职实践育人多依附思政课程或实训实习,缺乏独立课程模块设计。调查显示,少数的高职院校开设劳模精神专题必修课,且学时不足 16 课时。专业课程与劳模精神的结合多停留于“案例点缀”,未形成“理论-实践-创新”贯通链。二是教育平台分散与文化协同乏力。校企合作基地多聚焦技能培训,劳模工作室等精神涵养平台覆盖率不足[4]。校内劳模文化展示载体单一,“校园-企业-社区”三位一体渗透机制不够健全。
(三)实践不足:平台载体短缺与实施路径单一
一是劳动实践场景虚拟化与真实性不足。高职院校多依赖校内卫生清扫等低层次劳动,与产业技术迭代需求脱节。研究指出,仅少数的劳动实践项目与真实生产流程对接,学生难以体会劳模精神的“攻坚克难”特征。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虽能补充实操场景,但劳动体验的情感共鸣不足。二是劳模榜样示范效能未充分释放。尽管“劳模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但企业劳模与学生互动频次低,深度不足。数据显示,只有很少学生能与劳模进行“面对面访谈”,榜样引领多停留于事迹宣讲阶段。
三、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路径
( 一)强化宣传与课程融入,推动劳模精神入脑入心
在思政课中增加劳模精神专题模块,修订教材以融入新时代劳动模范案例,通过鲜活事迹体现劳模精神的时代特质。通过集体备课深挖劳模精神内核,结合“三观”教育和“四个自信”增强认同。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劳模工匠案例,例如机械类专业讲解数控加工技术创新案例,通过“逆向思维、反向踩点”等实际技能传授,凸显勇于创新的劳模品质。
(二)构建协同机制与制度保障,弥补体系缺位
政府需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明确“政—行—企—校”协作框架。例如,参照内蒙古地区经验,由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实践育人目标、课程资源开发及实践基地共建职责,推动实践育人纳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专项经费投入;推动师资建设专业化,成立劳模导师库,引入行业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师,给予职称评聘倾斜,如聘请劳模为特聘教授教师能力提升:建立“劳模精神育人工作坊”,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及专题培训,增强实践育人的实践转化能力;设立劳动专项奖励:评选“劳动之星”“劳模精神践行标兵”,对接企业设立劳动奖学金,强化正向激励。
(三)丰富场景与项目载体,打造系列实践活动
在校内,建立“劳动技能工坊”(如非遗传承、智能制造实验室),组织“劳动文化月”,开展宿舍自治、校园农场种植等活动。联合社区开展“技能志愿服务”(如家电维修、乡村规划),在服务中深化劳动价值认同。同时创新实践形式,举办“劳模精神 + 技能”竞赛(如创意劳动方案设计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提出技术创新方案。
四、结语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职实践育人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本文阐述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重要价值,厘清劳模精神融入高职实践育人的问题症结,在实践上构建劳模精神融入高职实践育人的多元路径,以期为高职实践育人提供参考,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竞文 . 新时代劳模精神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35-40.
[2 杨赟洁 , 杨玲 . 价值导向与职业选择:劳模精神对青年的引领[J]. 教育研究 ,2025(2):54-59.
[3 江平 .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实践育人改进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22(15): 78-82.
作者:周先(1992-),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23 年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劳模风采 匠心筑梦’班级主题实践活动研究”(23Z448); 2024 年度校本研究招标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2024xqyb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