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普特融合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麦芷欣

韶关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韶关 512026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残疾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及其家庭的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战略要求,把办好特殊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进普特融合教育,让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然而,当前普特融合教育的实践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普特融合的班级中,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教师需要同时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传统备课方式难以精准适配复杂学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抽象知识难以被有特殊认知需求的学生充分理解,普特学生之间也易因缺乏有效互动平台而形成隐性社交隔阂;此外,课后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特殊需要学生持续的学习支持和心理关怀往往难以为继。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特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与质量提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为汇聚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利用科技赋能,促进特殊群体学生更好融入社会”,依托教育数字化开辟特殊教育发展新路径。但如何让一线教师有效掌握并应用这些新兴技术,避免“不会用”、“用不好”的顾虑,同样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实践探索,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环节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路径,为普特教育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推动技术切实服务于融合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1 人工智能驱动精准备课与学情诊断

普特融合教学的首要难题在于有效协调学生群体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在认知方式、知识起点与接受能力上各不相同,传统备课方式难以全面把握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教学设计偏离实际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则为精准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有效工具。教师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应用,对全班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将特殊学生的具体障碍类型与其学习表现直接关联,清晰呈现特定障碍如何影响其知识获取过程。例如语文教师在备课古诗《赠刘景文》时,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档案提醒教师:诗中“橙黄橘绿”等描述色彩的意象,对视障学生而言难以建立视觉联想,建议增加声音、触感或气味等感官通道的辅助材料,有效地助力教师在课前切实了解个体特殊需求,而非仅凭经验推断。

在明确学情的基础上,人工智能进一步辅助教师设定分层教学目标并排查潜在教学冲突。教师可借助平台工具评估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明确哪些核心知识是全体学生需掌握的,哪些能力要求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梯度。与此同时,系统还能模拟课程实施,提示可能出现的认知或情绪问题,如当备课中涉及视觉、听觉等感官依赖型能力的教学案例时,系统会提前建议调整案例呈现形式或准备引导话术,避免无意间强化特殊学生的差异感;在针对需要引导价值观的教学环节时,教师可让人工智能筛选或生成体现合作、互助精神的阅读材料或微型情景案例,自然融入情感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功能,人工智能帮助教师在备课起点就构建起兼顾普特学生共同发展与个体成长的支撑体系,继而基于实际学情对教学目标设定、针对潜在问题的预案准备以及价值观引导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为融合课堂的真正协同奠定了可操作基础,使教师能更从容地迎接课堂挑战。

2 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情境创设与普特互助

普特融合课堂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让不同学习节奏、认知方式的学生在同一空间里真正“一起学”、“互相帮”。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因顾此失彼而陷入两难——照顾特殊学生容易拖慢进度,关注普通学生又可能忽视个别需求。

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智能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实时生成适配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使课堂从“统一讲授”转向“分别推进”。例如,语文课讲到古诗词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时,智能工具可以为视障学生提供风声、船橹摇曳声、水流声的沉浸式听觉模拟;为听障学生提供实时字幕,并结合古诗词意象生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如,数学课上讲解立体几何,针对空间想象困难的学生,系统能生成圆柱、圆锥的平面拆解动画,支持多角度旋转观察,帮助学生高效排除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这些个性化支持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是嵌入教学流程的自然延伸,既保障了特殊学生的参与感,也让普通学生在学习以及帮助同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现真正的协同成长。

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还能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合作学习任务,激发普特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譬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角色分工明确的小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巧妙地将普特“差异”转化为“互补”,让特殊学生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也让普通学生学会倾听与尊重,推动班级形成互信互助的良好氛围。

3 人工智能支撑课后陪伴与持续融合

普特融合教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在于能否实现学生在校内外的持续成长与情感联结。许多特殊需要学生在放学后或节假日缺乏稳定的学习支持和心理陪伴,普通学生也因缺少互动机会而逐渐疏远,导致融合关系难以巩固,甚至出现“上课一起学、下课各走各”的现象。而人工智能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为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同时为普特学生搭设互动桥梁,真正实现因地制宜的融合教育模式。

在课后及假期,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如利用智能问答功能解答作业疑问、推送适配难度的练习题,帮助特殊学生保持学习节奏。在情感联结层面,教师可以通过豆包等智能工具,建立“虚拟老师”的智能体,通过语音交互和对话功能,开展温和的心理疏导,给予鼓励和陪伴。教师还可以在线上社群引入智能助手,定期发布主题讨论,让普特学生在假期中也能保持交流,将单向度的学业帮扶转化为双向成长陪伴,使普特融合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在持续互动中培育真实包容的同伴文化。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普特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技术搬进课堂,而是让教学更懂学生、更贴近需求。它帮助教师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撑”,在备课中看清每个孩子的起点,在课堂上实现分层推进,在课后延续关爱陪伴。科学合理地应用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更能让特殊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让普通学生学会尊重差异、主动互助。未来要继续深化平台应用,强化教师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融合教育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信成长,共享教育公平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秦书生 , 闫萍 . 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困境纾解 [J/OL]. 当代教育论坛 , 1-16.

[2] 周艳 , 薛颖 . 人工智能赋能视听障青少年影视美育的实践探索 [J]. 教育传媒研究 , 2025, (02): 51-55.

[3] 范文翔 , 施昌阳 , 李珂琳 , 等 . 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学生发展:应用逻辑与实践路径 [J]. 现代远距离教育 , 2025, (01): 34-47.

[4]王红霞. 普特融合 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 [J]. 中小学校长,2024, (12): 45-48.

[5] 兰廷义 . “普特融合”视域下盲校特色生涯规划课程的模式构建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3, 24 (12): 12-14.麦芷欣 女 汉族 广东 本科 特殊教育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