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探析
王强
天津京滨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存在监测范围窄、技术落后等问题,为此应扩大环境监测范围、构建高密度监测网、积极应用先进监测设备和新技术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的共享应用,同时加大环境监测投入培养环境监测人才,提高环境监测能力,通过完善监测体系,发挥其在环保中的作用,促进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发展措施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艰巨挑战,环境监测作为全面了解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先分析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探讨环境监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的对策建议,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持,
一、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及时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可以实时、动态地监测空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要素快速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河流水质、土壤污染物含量等的监测可以明确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扩散过程和环境积累情况,准确反映出环境质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的连续监测可以获知区域空气质量日趋变好或恶化的趋势,水环境监测可以反映出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有机物、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反映水环境质量提高或退步的动态情况,土壤环境监测则可以显示土壤污染物积累量的时间变化过程,预测土壤污染潜势的增加或降低。环境监测及时反映出的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可以评价已采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如何,环境质量相对过去时期是否出现进步或恶化,相比单次的环境调查和评估环境监测可以全面、连续地揭示环境质量时间趋势的演变,是了解区域环境状况最重要的手段。
(二)评价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环境监测可以客观评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效果,为调整保护策略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流域采取的各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后的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例如东北地区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后环境监测显示该地区酸雨频率明显减少、林木枯死面积缩小,证明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成效,长江流域实施河长制后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干支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证实该保护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土壤重金属监测结果可以验证防治土壤污染政策效果,如珠三角地区土壤汞含量连续多年下降显示出该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环境监测结果是检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直观的证据,当监测反映环境质量指标持续改善时则可以看出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可行有效的,反之若监测结果显示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或恶化则有必要检讨调整现行的保护策略措施以期取得更好效果,因此环境监测对于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提供科学依据,调整保护对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环境监测面临的问题
(一)监测范围有限,难以全面掌握情况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范围仍然存在一定盲区,许多区域和环境要素的监测点位分布较少导致环境监测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区域环境实际状况,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监测站点主要布设在城市建成区,而对城郊和农村地区监测相对薄弱,水环境监测也主要集中在主要河流、湖泊及城市段,对许多支流、湿地、农村小河的监测不足。环境监测范围不全面直接影响对区域环境状况判断的准确性,在一些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区以及重点工业区等关键区域监测站点的布设较少,无法对这些区域的生态风险和污染状况做出科学评估,也难以判断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另外有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微塑料污染、土壤养分流失等也缺乏定期监测,导致环境监管存在盲区。造成环境监测范围有限的原因包括监测站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部分地区监测站建设落后、监测人员数量不足,部分监测点无人长期驻守、环境监测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地方监测工作被忽视、监测技术手段缺乏,对某些环境要素监测难度大等,扩大环境监测范围、实现全覆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监测站点密度并采用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弥补监测盲区。
(二)监测频次不高,数据实时性差
目前我国许多环境监测点的监测频次仍然不高,一些重要监测指标仅进行日监测或更低频次的监测,获取监测数据的及时性也存在滞后,例如空气质量监测多以日均值形式发布,缺乏对日内污染变化过程的监控,水质监测频次一般为月度或更长周期难以反映突发事件导致的水质变化。监测频次低使得环境监测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污染事故突发时难以快速掌握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对环保设施运行异常也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短期内快速恶化的环境问题如重污染天气过程也可能被低频监测“漏掉”,影响研判判断,与环境监测实时性要求不匹配的低频次监测已成为制约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瓶颈。导致监测频次不高的原因包括监测仪器设备不足、人力物力投入有限以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顺畅等,解决监测频次低问题还需加大监测技术装备投资、建立自动监测站点并推进部门间信息通报制度建设以提高监测结果传输速度。
三、完善环境监测的对策
(一)扩大监测范围,构建高密度观测网
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必须扩大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覆盖,特别要加密重点区域、生态敏感区的监测点位,构建高密度的环境监测观测网,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应将监测站点扩展到覆盖各类功能区,重点增设城郊、乡村、生态保护区等区域的监测点以实现对区域环境质量差异的认识,水环境监测也要从仅覆盖主要河流进一步延伸,增加对支流、湿地等的监测点布设,同时针对一些新兴监测需求开展土壤养分流失、农田滴灌水再利用等方面的监测项目,构建统一高密度的区域环境观测网络是拓展监测范围的重要举措。在新站点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功能区监测需求,选择排污口周边、下风向等关键位置建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新站点选址进行科学布局,避免出现新的监测盲区,增加移动监测设备可灵活调配监测资源到需求急切地区,还要因地制宜采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积极作为监测手段弥补站点监测的不足。构建统一高密度观测网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进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环境监测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提高监测网络科学性,促进监测信息共享应用。
(二)运用新技术,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
针对环境监测频次不高、数据实时性差的问题必须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首先要加快更换监测设备,配置在线连续监控仪器,实现重要数据的自动采集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还要建设环境监测云平台,通过互联网接入监测设施设备使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全流程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发展移动监测技术,利用车载监测装置进行流动监测快速响应重污染事件。智能化监测站可以自动进行样品采集、预处理和传感检测并通过互联网实时上传数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能实现对海量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智能分析,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展预测预警实现对环境事件的快速预判,构建智慧环境监测体系可以在降低监测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监测速度和质量。要推广环境监测新技术还需要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和系统集成创新,充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监测装备间高速数据传输,健全监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也是关键,把各类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才能实现监测智能化升级。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质量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未来还需持续增加环境监测投入、创新监测手段以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任田田.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09):47-50.
[2]李双惠.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探究[J].清洗世界,2022,38(04):108-110.
[3]薛俊.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4):6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