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的中小学实施模式与管理策略

作者

贺同君

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13003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对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中小学的实施模式与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中小学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后服务;中小学;实施模式;管理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等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中小学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既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劳动教育,学生通过校园种植、手工制作等劳动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这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传统的课后服务主要是学生学业辅导,形式比较单一。把劳动教育引入课后服务,大大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劳动教育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种类多样,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使课后服务更有吸引力和活力,让学生有更多元的学习体验。​

(三)缓解家长压力​

家长在工作之余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家长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劳动教育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家长可以不需要再多花时间、精力去安排孩子的劳动实践活动,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更能促进家校共育。​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的实施模式

(一)课程化实施模式​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可涉及家政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设置简单的生活自理劳动课程,如整理书包、穿衣系鞋带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种植养殖、手工木工等较为复杂的劳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劳动教育。在课后服务时间中,合理分配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长。可以采用固定课时与弹性课时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安排一定的固定课时用于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同时根据劳动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弹性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劳动实践。例如,校园种植活动可能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特点,在特定时间段安排较多的课时进行种植、养护和收获等实践操作。​

(二)项目驱动实施模式​

学校结合校园环境、周边资源和学生需求,设计一系列劳动教育项目。项目可以围绕校园建设、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例如,开展“美丽校园建设”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包括种植花草树木、设计校园景观等;开展“走进社区”项目,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如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每个项目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可以跨年级、跨班级组合,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在团队组建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推选团队负责人,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和分工。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者,要对团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但切忌对学生的自主决策过多干涉。​

(三)社团活动实施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如园艺社团、烹饪社团、木工社团等各种劳动教育社团。社团的成立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社团的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每社团要有明确的章程及活动计划,规范社团的日常运作。以公开招募的方式选拔社团成员,使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志愿加入社团。同时,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中选拔适合社团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能够对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后勤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教导主任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安排、教学管理,协调教师的教学工作;德育主任负责劳动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后勤主任负责为劳动教育提供场地、设备、物资保障;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专业素质。培训内容可以是劳动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学方法、实践技能等。通过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到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等,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模式和方法。除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外,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其他学科教师的潜力,整合师资资源。比如,科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种植养殖等劳动教育,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校园环境设计等。此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例如手工艺人、农民技术员等担任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劳动教育指导。​

结论​

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后服务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课程化实施模式、项目驱动实施模式和社团活动实施模式,以及加强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管理和评价与反馈管理等策略,能够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登珲,卞冰冰.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劳动研究——基于W市1300名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 2024, 53(4):118-136.

[2] 王金玉,罗江华.芬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追求,实施机制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23(14):72-76.

[3] 付荣,钟叶。农村小学"五育并举"课后服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24(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