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研究
刘林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峪耳崖镇中心小学 067601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生活化教学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使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活化的阅读材料往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在阅读中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经历过的场景或感兴趣的话题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例如,阅读描写校园生活的文章时,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在校园中的点点滴滴,从而更加专注地阅读,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2、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阅读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文概念和语言规则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在学习比喻句时,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喻,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会运用比喻句进行写作。
3、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生活化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与生活相关的文本,学生可以了解生活常识、社会现象、文化传统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也能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更加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生活化的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欣赏生活中的美和文学作品的美的过程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这些素材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文本,挖掘其中隐含的生活元素,并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共鸣。例如,在教授《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出发,联系自身在四季中的亲身经历,如春天的郊游、夏天的游泳、秋天的丰收以及冬天的雪仗等,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视角感知课文的情感与意境。这种基于单元整体的生活化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还能提升其综合阅读能力。其次,除了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入生活中的多样化阅读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中的故事、新闻、广告等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增强其社会认知能力。例如,在教授《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相关新闻报道或纪录片片段,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视频资料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教学方法的生活化。首先,教师应运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生活案例作为一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工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欲望。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通过生动的叙述或情境再现,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授《白鹅》一课时,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养宠物的经历,描述宠物的高傲姿态或有趣行为,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中白鹅形象的关注与好奇。其次,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阅读指导方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是两种常见的生活化阅读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并提升其阅读能力。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再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老屋、小猫、母鸡等角色,模拟它们之间的对话场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屋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些生活化的阅读指导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首先,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创设生活化阅读场景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逼真的生活情境,从而增强其阅读体验。例如,在教授《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配合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四季变化的独特魅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素养。例如,在教授《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傣族音乐和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引导其分析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关系,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其次,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是将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民俗文化村或博物馆,参观与泼水节相关的展览或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再次,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如种植植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文本内涵。例如,在讲解《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收集落叶,制作成标本或拼贴画,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观察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以此作为阅读作业的延伸部分。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选择生活化的阅读材料、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开展生活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阅读思考与表达等实施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未来,我们应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完善评价体系等应对策略,不断探索和完善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让阅读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军锋 .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19(12):55.
[2] 胡芳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研究 [J]. 炫动漫,2023(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