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作者

邬宗鹏 黄仙山 陶陶 李苹 邹宁

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安徽省马鞍市 243002

引言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自 2015 年赛事创办以来,累计吸引全球超过千万大学生参与,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独特模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大赛的赛制特征、评审标准和典型案例,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在赛事中的实践成果,构建“四维一体”的培养路径模型,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大赛的实践特征与育人价值——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

(一)赛事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形成“金字塔型”选拔机制。以安徽工业大学 2023 年赛事为例,全校共有 8043 人次、1825 个项目参加校内选拔赛和金奖排位赛,最终7 个项目晋级国赛,其中高教主赛道获金奖2 项、银奖3 项、铜奖2 项,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 年安徽省赛中,安徽工业大学更是斩获18 项金奖、27 项银奖、36项铜奖,创下省赛成绩新纪录。

高教主赛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红旅”赛道强调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职教赛道突出技术技能创新。安徽工业大学在2023 年国赛中,《草长盐飞—南疆盐碱生态治理的先行者》项目将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与盐碱地治理商业实践相结合,荣获“红旅”赛道银奖,体现了学校在跨学科融合方面的探索。2024 年《国陶智芯——国产高端电子陶瓷元件现状的破局者》项目,针对我国高端电子陶瓷元件被国外“卡脖子”的现状,通过材料微观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低工艺成本下的高品质陶瓷元件制备,斩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金奖,彰显了学校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评审标准的创新导向

大赛评审体系包含教育、创新、团队、商业、社会价值五大维度,各占 30% 、25% 、 20% 、 15% 、 10% 的权重。具体特征包括:

1、教育维度:强调专业知识与商业知识的融合,要求项目展现“三位一体”育人成果。安徽工业大学在项目打磨过程中,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草长盐飞—南疆盐碱生态治理的先行者》项目,团队成员通过《环境工程学》等课程学习,结合南疆盐碱地治理实际需求,形成“技术研发- 中试生产- 市场验证”的闭环体系。

2、创新维度:原始创新占比 40% ,重点关注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安徽工业大学参赛项目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如 2024 年《碱地绿颜——国内盐碱生态修复模式开创者》项目,针对传统盐碱地治理成本高、周期长、效果差的问题,研发出耐盐性强、生物量高的饲草品种,集成生态治理技术,创建新疆中重度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3、团队维度:要求跨学科组成,成员股权结构需满足法定比例。安徽工业大学参赛团队普遍具备跨学科背景,如 2024 年《果思乐——以小水果托起农民致富梦》项目,团队成员涵盖环境工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多个专业,通过原产地直播与优质售后保障,建立品牌认知度,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建立销售网络,助力果农增销增收。

4、商业维度:项目商业计划书撰写过程中,注重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如《东方绿智—基于多机协同的智能沙漠治理机器的先行者》项目,通过详细的市场分析,明确了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项目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情况合理,获得投资机构青睐。

5、社会价值:设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刚性指标。安徽工业大学参赛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如《绿水兴乡—生态治水,助力乡村振兴》项目,通过生态治水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项目社会效益显著,得到地方政府和农户的高度认可。

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安徽工业大学的实践分析

1、显性能力层:

(1)技术转化能力:《宝宝安全卫士—新一代儿童安全智能电路转换器》项目团队通过《电路原理》等课程学习,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安全智能电路转换器,产品已通过3C 认证,并与多家儿童用品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2)市场洞察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 SWOT、PESTEL 等工具进行战略分析的能力。如《果思乐——以小水果托起农民致富梦》项目,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水果销售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 原产地直播 + 优质售后保障" 的商业模式,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

(3)资源整合能力:学校积极对接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外部资源,为学生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2、隐性能力层:

(1)创新思维: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方法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

(2)风险承受: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安徽工业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通过模拟创业、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如《太极智建—异型悬挑结构智能建造领军者》项目,团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通过调整技术路线、寻求校企合作,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

(3)价值引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安徽工业大学鼓励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学生的格局视野。如《绿水兴乡—生态治水,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一线,调研水生态治理需求,提出" 生态治水+ 产业融合" 的解决方案,项目实施后,治理区域水质明显改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3、支撑体系:教育部“国创计划”为安徽工业大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制定《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项目资助标准、管理流程和考核要求,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学校还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此外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

三、基于大赛的培养路径构建——安徽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

(一)赛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安徽工业大学构建了“基础 - 专业 - 实践”三级课程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通识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32 学时),融入大赛经典案例,如邀请获奖团队成员分享比赛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采用“案例教学+ 互动讨论”的模式,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逻辑和核心要素。

2、专业融合:如计算机专业开设《人工智能 + 创新创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包括“AI 技术原理 + 商业应用场景 + 项目实战”,学生分组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设计。

3、实战训练:设置“创新工坊”实践课程,采用PBL 教学模式,如《创业管理实践》课程,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答辩等任务。课程与“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联动,学生项目可直接参赛,实现“课程- 项目- 赛事”的闭环。

(二)四维驱动的培养模式

1、项目驱动: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项目库,2025年入库项目达12.3万个。安徽工业大学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如“国创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涵盖“四新”建设、乡村振兴、低碳环保等领域。

2、竞赛牵引:通过校赛选拔率控制在 15% ,确保项目质量。安徽工业大学在校赛阶段,采用盲审、现场答辩等方式,对项目进行严格筛选,确保推荐到省赛、国赛的项目具备较高的质量。2024 年校赛中,共有1825 个项目参赛,最终推荐83 个项目参加省赛,选拔率严格控制在 5% 以内。

3、导师指导:实行“学术导师 + 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平均指导频次达23 次/ 项目。安徽工业大学聘请了一批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实战指导。

4、平台支撑: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三)质量保障机制

1、动态监测:建立项目进展数据库,实时跟踪关键指标。安徽工业大学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系统”,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2、多元评价:采用 " 过程性评价( 40% ) + 结果性评价( 60% )" 的考核方式。学校在项目考核过程中,既注重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过程性评价包括“项目计划书撰写”、“路演答辩”、“中期检查”等环节,结果性评价包括“项目结题报告”、“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效益”等指标。

3、持续改进:建立赛后复盘制度,形成改进报告。安徽工业大学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会组织参赛团队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比赛做好准备。2024 年国赛后,学校召开总结会,参赛团队从“项目选题”、“团队组建”、“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答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改进建议20 余条,为2025 年赛事准备提供参考。

四、实践成效与优化建议——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

(一)实施成效

1、人才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参赛学生创业率达 12.7% ,较普通学生高8.3 个百分点。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成果转化:安徽工业大学多个项目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如《草长盐飞—南疆盐碱生态治理的先行者》项目,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技术转让费达500万元,项目公司新疆绿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已启动A 轮融资,估值达3000 万元。

3、社会影响:安徽工业大学参赛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果思乐——以小水果托起农民致富梦》项目,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与安徽砀山、新疆阿克苏等地的果农合作,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 亩,直接带动就业200 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000 余人,果农年均收入提高 30% 。

(二)优化路径

1、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安徽工业大学可以积极与东部地区高校、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长三角- 安徽”创新孵化基地,东部高校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学校提供项目、人才支持,共同推动项目发展。

2、构建校友生态:建立参赛校友数据库,形成“传帮带”机制。学校可以积极联系参赛校友,邀请他们担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如建立“校友创新创业导师库”,收录历届参赛校友信息,根据项目需求匹配导师,定期开展“校友论坛”、“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促进校友与在校生的互动交流。

3、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命题数量增加,建立行业导师库。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立“企业命题项目库”,每年发布企业实际需求命题,学生组队解题,优秀项目可获得企业资助和实习机会,实现"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

五 结语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起 " 教育 - 创新 - 实践 -转化 " 的完整培养链条。安徽工业大学在参赛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赛教融合、四维驱动、质量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安徽工业大学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持续跟踪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赛事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型,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俊华 , 魏丽 .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基于 CIEES据的实证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4(06): 45-52.

[2] 张洪阳 . 广西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社会科学前沿 , 2024(13): 436-442.

[3] 王敬国 . 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021(38): 201-205.

[4] 李克敏, 王永强. 基于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 2018(05): 89-94.6.

[5] 张玉利 , 李乾文 . 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0(03): 45-48.

基金项目:

中国创造学会 2024 年度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经验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ZH202401);

安徽工业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2024jy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