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米玛普赤

日喀则市江孜县达孜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西藏,江孜县,857400

引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沉淀,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信建设的核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以公共性、普惠性为特征,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桥梁,承担保存文化记忆和推动文化与时俱进的使命。当代社会,单一传承模式难满足公众多元需求,过度商业化创新可能消解文化本真。探讨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如何平衡传承深度与创新活力,对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意义重大。

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实践

展示与传播是活动中心传承文化的基础方式。静态展示通过常设展厅与主题展览,呈现传统器物、文献典籍、民俗符号等,结合文字解说与场景复原,梳理文化脉络;动态传播借助讲座、论坛与纪录片展播,邀请学者与传承人解读文化内涵,阐释其当代价值。数字化手段拓展了传播边界,虚拟展厅、线上数据库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传统文化的可及性。其核心在于构建 “认知 — 理解 — 认同”的递进式传播链条。

基层文化场馆展示方面,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传统文化展厅”,陈列本地特色老物件、非遗作品等,搭配文字说明和现场讲解。如日喀则某乡镇展厅通过“藏毯编织工具 + 半成品 + 成品”展示,让群众了解技艺流程。节庆现场展示上,在重要节日设置“民俗展示区”,演示传统技艺,展示传统服饰、宗教法器等,邀请群众试穿、体验。线上文化传播中,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传统技艺教学、节庆活动等短视频,在节日期间进行现场直播。如江孜县赛马节通过直播让网友感受藏族文化风情。线上文化展馆方面,建立“西藏非遗数字博物馆”等线上平台,通过 3D 技术展示非遗项目,提供在线讲解、虚拟体验功能。

(二)传统文化的体验与互动实践

体验与互动是深化文化认同的关键,活动中心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拉近公众与传统的距离。技艺体验活动设置传统工艺工作坊,由传承人指导实践操作;民俗互动依托传统节庆与礼仪活动,组织节气庆典、民俗展演等;青少年专项活动通过趣味化设计,培养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江孜卡垫编织体验中,当地艺人带领群众和游客体验关键步骤,讲解图案寓意,很多本地妇女参与“卡垫编织互助小组”,让技艺传承与生活场景融合。堆绣技艺互动方面,白居寺周边的非遗工坊开展堆绣体验课,针对青少年设计“简易堆绣贴画”活动,每年雪顿节举办“堆绣作品互评会”,形成互动闭环。

(三)传统文化的跨界与创新实践

跨界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与现代艺术融合,将传统元素融入绘画、音乐、设计等领域;与科技结合,利用 VR、AR 技术重现传统生活场景或技艺流程;与生活方式融合,开发基于传统智慧的文创产品、课程体系。

传统价值观可融入乡村治理,如阿里地区的乡镇用“阿古顿巴的智慧”化解邻里纠纷,在制定村规民约时融入传统理念。传统节庆可与乡村旅游结合,如日喀则江孜县在达玛节期间增设“非遗市集”,林芝巴宜区将“桃花节”与藏族婚俗结合,策划“藏式婚礼体验”。

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践中的主要挑战

(一)传承深度与形式化倾向的矛盾

传统文化传承存在 “重形式轻内涵” 问题。展示传播多聚焦器物与技艺表层,对其背后历史脉络、精神内核解读不足;体验活动常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缺乏深度讲解;传承人资源整合不足,部分活动依赖业余爱好者,影响技艺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形式化倾向使传承难以触及核心价值,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化认同。

(二)创新尺度与文化本真的平衡难题

创新过程中存在 “过度商业化” 或 “离本化” 风险。部分创新为追求流量与经济效益,对传统元素进行片面解构或夸张演绎;现代技术应用有时流于炫技,与文化内容缺乏有机融合;跨界合作中,现代元素过度植入可能掩盖传统文化特质。如何在创新中守住文化根脉,避免 “为创新而创新”,是实践中的难题。

(三)受众覆盖与参与黏性的局限

文化活动受众群体存在局限性。活动设计多偏向中老年群体或文化爱好者,对青少年、务工群体等吸引力不足;线上传播渠道利用不充分,未形成互动性强的线上社群;城乡差异明显,城市活动中心资源丰富但同质化严重,乡村地区资源匮乏难以开展常态化活动,导致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地域不平衡。

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优化实践的策略思考

(一)深化学术支撑,夯实传承根基

1. 建立传统文化的“学术档案库”,厘清传承脉络

西藏基层文化形态多样,但许多传统技艺、民俗仅靠“口传心授”,缺乏系统记录。开展田野调查,组织学者深入农牧区,记录传统技艺、民俗等,建立“乡镇级文化基因库”。梳理文化谱系,如针对江孜卡垫,考证其纹样演变、编织技法地域差异,形成传承谱系报告。

2. 破解实践难题,提供“学术解决方案”

基层在传承中常遇到问题,学术研究可提供专业视角。设立“基层文化研究课题”,鼓励学者聚焦实际问题,如“藏戏现代改编的尺度研究”“年轻群体对传统技艺的接受度调研”。搭建“专家 -基层”对接平台,通过“文化学者驻村”“线上咨询”等方式,让基层文化工作者获得学术支持。

(二)构建创新评审机制,平衡传统与现代

1. 评审机制的核心目标:明确“平衡”的底层逻辑

西藏基层文化创新评审的首要目标是区分“可创新的形式”与“必须坚守的内核”。守护文化核心要素,如唐卡的宗教题材、藏戏的经典唱腔等,禁止随意篡改;包容形式适度创新,如用短视频展示藏戏、用现代材料制作藏式文创衍生品。

2. 评审机制的构成:多元主体与分层标准

组建“多元共治”的评审团队,涵盖传承者、学者、设计师、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等代表,兼顾各方立场。传承者能从技艺传承角度把关;学者提供学术理论支持;设计师带来现代设计理念;基层文化工作者了解实际情况;普通群众反映受众需求。

(三)拓展参与渠道,提升受众覆盖与黏性

1. 分众化设计活动内容

针对不同群体开发针对性活动。为青少年开发游戏化学习项目,如将传统故事改编成互动游戏;为务工群体提供通俗化的文化课程,如用方言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实现 “精准传播”。

2. 构建 “线上 + 线下” 融合的参与体系

线上打造互动性强的数字平台,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技艺直播教学等;线下开展社群活动,如组织传统文化兴趣小组、举办文化沙龙等,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深化的良性循环。

3. 推动资源下沉与联动

城市活动中心与乡村文化站建立合作,通过巡回展览、师资培训等方式辐射基层。城市活动中心可定期将优秀展览送到乡村文化站,同时为乡村文化站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文化服务能力,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

结束语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关键。面对传承深度不足、创新尺度难控、受众有限等挑战,需通过学术支撑深化传承、机制设计平衡创新、多元渠道拓展参与,构建 “传承有根、创新有度、参与广泛” 的实践体系。未来,随着实践优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将更好连接传统与现代,使传统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万瑞. 守正创新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发展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5, 9 (19): 188-192.

[2] 康鹏辉 , 陆仁杰 . 数字化视角下传统文化创新的路径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5, (16): 12-14.

[3] 毛海英 . 传统节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J]. 百科知识 , 2025, (18):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