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语文教师疑问的反思
余春喜 陶元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 430415
武汉育才高中石方兴老师的《武汉今年是冷冬吗?》这节地理展示课,我听后感觉亮点特多,许多同行都作了评述,就不重复。个人感觉最出彩的地方是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高效课堂的操作具体化。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觉学地理很实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事将这节课堂实录发布在年级网上,引起其他学科教师的热议。有一位语文教师看后就问:我们武汉今年一定是冷冬吗?同事解释半天,但语文教师仍感困惑。我由此想到:作为一位从教多年的年轻语文教师,其理解能力应在学生之上,尚没有完全理解这节课,那么我们的学生理解了吗?由此引发了我的反思,或许这节课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于是就有下述疑问。
一问:曲高和寡,学习效果会好吗?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把握非常到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无论对于教授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不好逾越的难点。石老师课前投入非常大,其设计独具匠心,想将难点化解:除具体的指导了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把基础知识构建留在课外外,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提供了拓展阅读材料,为课堂解决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该班的学生参与并不热烈,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多数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无法完成石老师预设的问题。说明所教内容已超出了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没有注意学生的认知层次,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所学内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以这节课没有达到石老师的预期目的,所学知识无法得到落实,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节课的实际效果?
长此以往,学生在地理课上又能积累多少地理知识、培养多少地理技能?我们的学生将来能适应难度日益增加的全国高考吗?
二问: 探究无果,学生知道方法吗?
石老师这节《武汉今年是冷冬吗?》明显是一节地理探究课,他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微视频,搞翻转课堂,想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现象。但是这节课有探究课题《武汉今年是冷冬吗?》,没有探究实质程序,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进行探究!我估计也有部分学生和这位语文教师一样,不知武汉今年的冬天到底会是怎么样!
探究性学习有其固定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分析地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解释假说、拓展延伸。但这节课没有明显的探究过程,师生长时间停留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理解上,很少涉及到跟武汉冬季的联系,学生又怎么得出结论呢?更谈不上掌握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我觉得地理教师应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导出具体步骤,让学生按步骤去完成,最终自己得出结论。这节课应淡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应长时间停留在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上面,而是让学生花时间去寻找地理证据,即历史上武汉冬季冷暖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联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真正让学生去领悟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靠一个微视频来强加结论。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学内容,他们至少可以领悟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会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三问:劳而无功,地理还有未来吗?
现在地理教学正走到一个瓶颈阶段,很多学生已普遍感觉学习地理很吃力:一是难于理解,二是难于应用;平时感觉努力了,但是最后考试总是效果不佳。而高考是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不会去迁就某省某市的某些学生。高考马上面临改革了,我们的学生平时花了时间学习地理,但高考时地理难得高分,将来还会有多少学生去选修地理课程?或许我们地理课程到时会真正沦为副科,全市地理教师情何以堪?我说的肯定有事实依据,或许在不久的学生选课中就会出现。所以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只是想引起我市地理同仁和教科院领导的重视,能做到未雨绸缪,让今后的地理教研活动能真正引导我市地理教师的成长,让我们武汉地理教学能引领全省!
当然,以上看法仅是我个人观点,并非完全针对这节国家级优质课,即使有也是对其吹毛求疵,只是想其更加完善、不断打磨,能真正成为武汉地理课堂教学的经典,让他放彩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