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困境与破解
何晶晶
唐山市第十中学 063000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五育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举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其列为五大课程内容之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亦强调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撑。然而,当前体育教师在跨学科活动设计中存在认知不透彻、实施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教学乱象时有发生。基于此,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系统梳理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义、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为课程实施与素养落地提供实践指引。
一、实践要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遵循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基于特定逻辑构建的教学模式,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五个维度。
其一,以跨学科为根本属性。这一属性的关键在于 “跨” 与 “融”的平衡 —— 需立足体育学科本体,合理吸纳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避免沦为无边界的 “大杂烩”。例如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原理分析动作,但始终以运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其二,以核心素养为价值锚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主线,跨学科主题学习需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维度设计活动。如 “吹响劳动的号角” 主题通过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现多素养维度的协同培育。
其三,以本学科为概念边界。“有学科才能跨学科”,跨学科学习需构建 “体育 +X ” 的内容框架,所有跨学科元素均需服务于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比如借助数学统计知识分析体能数据,最终指向科学锻炼能力的形成。
其四,以学习主题为设计原点。主题可从学科共通点提炼(如结合物理 “弹力” 概念设计跳跃教学),或从学生生活挖掘(如围绕 “校园运动会” 设计实践主题),通过主题串联起多学科内容。
其五,以问题情境为驱动引擎。真实情境是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 “破解运动的密码” 主题中,学生需运用力学、生理学知识解决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迁移的转化。
二、现实梗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困境
尽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明确,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阻碍,集中表现为五大矛盾。
教师认知与能力的双重短板尤为突出。调查显示, 68.5% 的体育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理解不深入, 53.4% 自认缺乏相关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其视为 “学科拼盘”,仅在课堂中零星加入其他学科内容,忽视体育技能培养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导致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体系的构建滞后同样制约实施。《新课标》提供的案例仅为参考,而实际教学中,仅 27.3% 的教师能独立设计教学目标, 60.7% 的教师反映缺乏配套教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脱节、内容碎片化等问题,使得 “教什么”“怎么教” 缺乏明确指引。
协调机制与资源保障的不足形成掣肘。一方面,学科教师间协作匮乏,体育教师多局限于本学科教研;另一方面,硬件设施欠缺(如部分学校难以满足科技化教学需求),跨学科教学文化尚未形成,资源整合难度大。
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缺失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反馈显示,仅 41.0% 对教学情境满意, 62.2% 认为情境与生活脱节。部分教学用简单道具模拟场景(如用雪糕筒模拟山川),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导致学习动机弱化。
教学评价的规范性不足则削弱导向作用。当前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评什么”“怎么评” 不明确,且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态表现难以量化,使得评价难以发挥 “以评促学” 的功能。
三、破解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完整教学体系,明确教学实施框架
以 “目标 — 内容 — 方法” 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是跨学科学习有序推进的保障。教学目标设计需紧扣核心素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校资源,将抽象素养要求转化为具体主题任务。例如 “长途奔袭、火速支援” 主题,需明确 “提升耐力素质”(运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体育品德)等可观测目标。教学内容需打破碎片化局限,围绕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形成 “体育技能 + 关联学科知识” 的结构化内容体系,如在篮球教学中融入数学角度计算、物理抛物线原理等内容。教学方法应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保留技能示范、分组练习等传统方式基础上,引入项目式学习、情境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整合知识。
3.2 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强化资源协同支撑
教研共同体是破解 “学科壁垒” 与 “资源不足” 的关键载体。共同体以体育教师为核心,吸纳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定期开展联合备课,共同设计如 “运动中的科学” 等跨学科主题。同时拓展参与主体,通过家长会、社区公告等形式邀请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加入:家长可协助搜集运动安全、民俗体育等学习资料,社区可开放健身广场、运动场馆等作为实践场地。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库,整合优质课例、教具清单、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解决 “教师单打独斗”“硬件不足” 等现实问题,形成 “校内 + 校外”“教师 + 家长 + 社会” 的协同育人格局。
3.3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真实情境是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应用的桥梁,需遵循 “链式设计”逻辑,实现 “技能学练 — 问题解决 — 能力迁移” 的递进。情境创设可从两个维度切入:一是结合体育课堂核心内容,如在跳远教学中设置“如何优化起跳角度” 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力学知识分析动作;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场景,如围绕 “校园体育节赛事组织” 设计情境,让学生在规划赛程时运用数学计时知识、撰写宣传稿时运用语文表达能力,在完成真实任务中深化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形式增强情境代入感,使学生在 “做中学” 中体会跨学科学习的实用价值,避免 “为情境而情境” 的形式化设计。
四、结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破解实施困境,需从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构建、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方能实现从 “课标要求”到 “素养落地” 的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磊 .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中“ 主题” 设计的实践误区、凝练方法与策略选择 [ J ]. 体育学研究,2024,38( 6):1 - 13.
[2] 慕婷婷. 课堂中的真实学习情境: 意涵、价值及其实现[ J]. 当代教育科学,2024 ( 4): 54 - 61.
[3] 王晖,杨瑞.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实施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定位和路径 : 基于高阶思维的视域[ J]. 体育教育学刊,2022,38( 4): 16 - 24.
[4] 陈一林,张文鹏,刘斌 . 基于活动理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路径研究[ J]. 体育学研究,2023,37 ( 5 ):62 -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