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验式教学提升小学德育实效
曹毅慧
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 214121
引言:就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部分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他们难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为。另一方面,德育方法单一固化,过度依赖说教、背诵等传统方式,忽视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具象思维占主导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参与度低、情感体验浅。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情感互动、合作探究中感知道德内涵、体悟道德价值,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德育的本质要求相契合。
一、多元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
(一)生活化场景的真实还原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校园、家庭生活和社会观察中挖掘情境素材,通过场景还原、问题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例如,在“诚实守信”的主题德育中,教师可以创设“班级图书角借阅纠纷”这一情境:模拟学生借阅图书后不慎损坏却隐瞒不报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讨论,切身感受诚实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其次,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要注重时效性与针对性,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校园活动等时间节点设计情境,增强德育的代入感。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创设“校园志愿服务岗”情境,让学生体验服务过程,理解“奉献精神”的内涵。
(二)角色化表演的情境构建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德育主题设计童话剧、情景剧、课本剧等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例如,在“友善相处”的主题教学中,编排情景剧《同桌的你》,让学生在演绎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中,体会宽容与理解对维系友谊的重要性。
其次,表演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剧本设计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剧本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冲突设置、情感转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改编剧情,加入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增强表演的真实性。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角色心声”分享环节,让学生谈谈扮演感受,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推动道德规范向自觉意识的内化[1]。
二、深度开展互动式体验活动
(一)小组协作的体验式探究
小组互动即以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明确的任务分工、协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责任担当与团队协作,同时在多元视角中完善道德认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主题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例如,在“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小组项目,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任务,在分工合作中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和角色分配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点拨等方式推动他们深入讨论,避免小组互动流于形式,实现对学生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的有效培养。
(二)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思辨
问题互动以情境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具有争议性、启发性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辨析,培养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小学德育中的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避免抽象空洞的理论探讨。例如,在“诚实守信”的主题中,提出问题:“如果好朋友考试作弊并请求你保密,你会怎么做?”
营造安全的表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真实想法是确保问题互动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不同观点,不急于否定或评判,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共情引导让他们在自我反思中完善道德认知。
三、全面强化实践性德育载体
(一)社会化实践的体验延伸
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在服务他人、关注社会的过程中体会责任与担当。学校可以结合德育目标设计常态化社会实践项目,如“校园周边环境守护者、环保宣传小卫士”等,让学生在持续性的实践中养成良好品德。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实践的设计要注重安全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参与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走进社区、公园等场所,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实践结束后,通过“实践日志、心得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将实践体验升华为道德认知。
(二)家庭场景的实践渗透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阵地,家庭实践能让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体验亲情、承担责任,将德育要求转化为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家庭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参与家务劳动、关爱家人的过程中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意识。例如,开展“家庭责任岗”活动,让学生认领家庭任务,通过定期完成任务体会父母的辛劳。
家庭实践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家校的协同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家长重视实践体验的价值,为孩子提供参与家庭劳动的机会。同时,建立家庭实践反馈机制,通过“亲子实践手册”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与家长评价,实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2]。
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为小学德育开辟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径,彻底改变了传统德育中“重说教,轻体验、重认知,轻践行”的弊端。从生活情境的真实再现到表演情境的情感共鸣,从小组互动的协作探究到问题互动的思辨成长,从社会实践的责任担当到家庭实践的品德浸润,体验式教学通过多元维度的设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主动参与、深度感悟的过程中完成了道德认知的内化、道德情感的激发与道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朱志宏 .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分析 [N]. 山西科技报 ,2025-05-12(A06).
[2] 周晓丽 . 创新体验式活动提升小学德育实效 [J]. 新课程研究 ,2023,(05):123-125.
【
作者简介】曹毅慧(1981.09- ),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