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解放” 视野下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三重维度
吴怡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理论维度:“美好生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
众所周知,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人的自身解放问题,马克思的许多著作都围绕人的解放进行展开。人的解放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现实中的人的真正解放提供了根本指导,同时也为我国现阶段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引,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内涵
马克思强调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具有社会性本质的存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基于此,他将人的解放内涵精辟概括为三重维度:一是劳动能力的解放,即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实现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完整结合,使人从强制劳动中解脱;二是社会关系的解放,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使人摆脱束缚性的社会关系桎梏,在合理关系中确证自身;三是个性的解放,这是解放的终极指向与衡量尺度,其根本在于打破资本对人的普遍控制,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三重解放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革命性蓝图
(二)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内涵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深刻蕴含着“美好生活”思想,其终极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前提。 他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摧残工人身心,剥夺其劳动乐趣与生命张力,使之无法体验生活之美,因而提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互为前提、不可割裂,共同构成解放内核。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源泉与基石,缺失它则美好生活无从圆满。这要求最大程度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以增强人民追求意愿与信心,激发其创造与感知能力,奠定实现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因此,美好生活本质是动态过程与实践状态的统一。人基于主体性,依据价值尺度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尽善尽美。深层而言,它是通过实践呈现的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与完美和谐,即人的全面解放在现实中的极致发挥与展现。
二、实践维度:劳动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践手段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劳动是其最基础、最广泛的根基。他揭示了劳动对生产生活和人的本质确证的关键作用,批判异化劳动的奴役。其劳动理论表明:劳动确证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地位,创造满足其需要,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手段,故具核心地位。
(一)劳动确证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价值主体地位
劳动在历史进程中深刻确证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主体地位。 这一确证首先体现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生成与确证根基:马克思指出,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认知自身本质,劳动创造了复杂的社会与自然关系,激发潜能与个性,使人获得自由并感知生命乐趣,从而为从感知美好生活走向实现美好生活奠定前提。其次,它表现为劳动是驱动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劳动直接生产社会所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制约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是推动美好生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最后,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意志导向:人民是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其劳动意志直接主导着美好生活的创造与实现进程。这三重逻辑共同彰显了人民通过劳动实践所占据的创造主体核心地位。
(二)劳动创造和满足了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在于:它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手段,脱离劳动及其物质基础,所有一切沦为幻影。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并警示停止劳动将导致民族灭亡。这体现为一方面,劳动创造一切需求基础,依据人的需要调节生产,使个体能按自身“美好生活”标准发展生命、推动实践,拓展其时空内涵。另一方面,劳动过程本身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人们在劳动中确证价值、延续生命意义、发展个性能力,从而获得享受当下与憧憬未来的能力。劳动即发现、创造并享受幸福的过程。同时,“劳动美好”的本质在于价值确证的美好体验:个体在劳动中实现生命再生产的自我认同,于展现本质力量时持续感知、享受并满足于美好生活。
三、价值维度: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旨
“美好生活”本质上是现实存在的较完美客观状态,涵盖对当下的满意、期望及未来愿景。人作为创造、发展与享有的主体,其社会生活状态是评判核心标准。因此,个体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指引。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所言,其终极追求是构建“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更高级社会形式。
(一)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人”存在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美好生活”核心,超越畸形片面发展。其逻辑:自由发展是基础即个性能力无阻碍最大化。阶级社会压迫使人丧失自由,无自由则无全面发展与解放。其次自由发展为全面创造条件:自由实践使人按意愿创造;需求多样性等决定实践全面性。自由个体全面活动满足多元需求,塑“完整的人”。三、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状态:人自由选择活动,打破分工,自由闲暇提供时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终指“自由个性”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生产能力从属其财富——此乃个人最高理想、社会生活终极归宿。
(二)“美好生活”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其实现必须是普遍的而非少数人的特权。 马克思深刻洞察到,以往社会往往建立在牺牲个人或多数人发展的基础上,仅实现局部的、狭义的美好生活。因此,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无产阶级的美好生活目标在于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真正的美好社会,每个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独立发展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包含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以及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因此,真正的“美好生活”内蕴着“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廖小贤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探析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3,39(05):28-32.
[2] 李欣蕊 . 马克思美好生活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J]. 中国军转民 ,2023(20):82-83.
[3] 虞满华 , 王粵辉 . 新时代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呈现 [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15(05):1-6.
[4] 鲁克俭 .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理念及其证成 [J]. 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49(03):1-11.
[5] 行国通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3,39(03):10-13.
[6] 马俊峰 , 王斌 . 美好生活的内涵及其生成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 [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