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普融通视域下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机制研究

作者

胡娟

重庆万州商贸中等职业学校 404000

引言

2025 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 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从 " 分类培养 " 向 " 跨界融合" 转型。然而,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 " 唯分数论 "" 类型固化 " 等痼疾:职业院校技能证书与普通高校学分难以等值兑换,企业实训经历缺乏学术认证,职校生升学通道狭窄,普高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破解这些难题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知识、技能、素养层面的等效互通。

一、职普融通评价认证的现状与困境

(一)制度壁垒:学分认定标准碎片化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行政体系,学分认定标准缺乏统一性。例如,某省调研显示, 73% 的职校校长认为" 部门权责不清 " 阻碍资源整合,导致普通高中增设的机械基础课因未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参与率不足 15% 。

(二)技术障碍:数字平台兼容性不足

现有职普融通在线平台存在资源分散、兼容性差等问题。以某国家级职普融通数字枢纽为例,偏远地区学校接入率不足 40% ,VR/AR虚拟实训设备在县域普高的普及率仅为 27% 。技术工具的缺失导致实践课程难以标准化实施。

(三)价值冲突:社会认知的刻板偏见

尽管 2022 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数量仅占普通本科学校的 2.5% ,导致职教高考生在升学竞争中仍处于弱势。

二、职普融通评价认证的实践创新

(一)课程融通: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发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典型范例,该项目创建 " 职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某试点中学与本地车企合作开发 " 汽车制造职业体验 " 课程,学生通过 VR 模拟焊接、3D 打印零部件等实践,既获得语文、物理等学科知识应用场景,又掌握钳工、电工等初级技能,相关成果可折算为0.5 个普高学分或1 个职校技能模块学分。

(二)师资协同:打造" 双师型" 流动教学团队

上海闵行区" 职业教育共享中心" 通过" 园中校"" 校中厂" 模式,实现职普教师交叉任职。具体实践包括:

1. 双向流动机制:职校专业教师到普高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智能硬件编程》等拓展课,普高文化课教师参与职校《数学建模》《技术制图》课程改革。

2. 企业导师制:引入长城汽车、华为等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其指导的 "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 " 项目成果,既可作为职校毕业设计,又可转化为普高研究性学习学分。

3. 协同教研制度:建立职普教师 " 双导师" 工作坊,共同开发《智能制造概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等跨界课程。

(三)资源整合:创建 "1+X" 证书互认体系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的 "5G 产业学院 " 探索出 " 双轨制 "认证模式:

1. 证书互认:学生获得的华为HCIA-5G 认证可转换为《通信原理》《数据通信》等课程学分,同时职校《5G 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通过华为认证体系评估,学生可直接报考HCIP 认证。

2. 学分银行:学生可将企业实习经历、技能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成果等非正式学习成果存入个人账户,累计满 80 学分可兑换高职学历证书。

3. 动态评价:采用 " 过程性考核 + 终结性评价 " 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5G 基站维护》课程中,实践操作占 60% 权重,理论考试占30% ,企业导师评价占 10% 。

三、职普融通认证转换的机制构建

(一)标准体系:建立" 国家- 省- 校" 三级认证框架

1. 国家层面:出台《职普融通课程标准》,明确职业课程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 20% ,规定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 12 个核心技能模块的学时、学分转换规则。

2. 省级层面:建立 " 学分互认联盟 ",例如山东潍坊 " 职普联盟 "实现县域内 12 所普高与 6 所职校完全学分互认,学生可自由选课并获取双轨升学资格。

3. 校本层面:开发" 课程地图" 系统,将职普课程细分为知识模块、技能单元、素养维度。

(二)技术支撑:应用区块链与AI 评价工具

1. 区块链认证:构建去中心化的学习成果存证平台,确保学历证书、 技能证书、培训记录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

2.AI 评价系统:开发智能分析工具,自动抓取学生课堂表现、实训操作、项目成果等多维度数据,生成个性化能力画像。

3. 虚拟仿真实训:利用 VR/AR 技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例如某职校的 " 智能焊接车间 " 可实时采集学生操作参数,系统自动生成技能等级评价报告。

(三)制度保障:完善" 双轨制" 升学与就业政策

1. 升学通道:扩大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2025 年目标提升至高职的 30% ,且允许普高生通过 "3+2" 中高职贯通项目直接进入职校深造。

2. 就业激励:建立" 技能人才薪酬指引" 制度,要求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

3. 社会宣传:通过 " 大国工匠进校园 "" 职教活动周 " 等活动,展示职校生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扭转社会认知偏差。

四、结论与展望

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机制的构建未来需重点突破以下方向:一是标准国际化,对接国际资格框架(如 EQF、NVQ),提升我国职业资格的国际认可度;二是终身化体系,建立 " 职前 - 职中 -职后 " 全生命周期学习认证机制;三是智能化监管,运用教育大数据监测认证转换的公平性、有效性,防范" 学分交易"" 证书造假" 等风险。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文化重塑,职普融通必将为我国培养更多" 能文能武" 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科研项目:2024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赋能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使用》(项目编号:Z2241744;主持人:唐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