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传播与价值认同

作者

边珍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文化和旅游局 西藏 贡嘎县 850700

引言

当前,群众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传播效果和价值认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体验方式单一、传播效果有限等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播和价值认同的双重视角,探讨群众文化旅游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为促进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文旅融合的内涵与特点

文旅融合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交融,是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在特定空间下的有机结合与创新转化。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要素,为旅游活动赋予了深厚的内涵、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精神价值;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实践空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旅融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跨行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打破行业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通过创新的形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让传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高度重视游客体验,文旅融合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关注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致力于为游客提供独特、深入且富有内涵的旅游体验。

2 群众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的核心路径

2.1 符号展示与认知传递——基础层传播

通过直观的文化符号展示,让游客快速建立对文化的初步认知,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环节。具体形式包括: ① 静态展示:如景区内的文化展板、文物陈列、传统建筑展示,例如苏州园林景区通过展板介绍“移步换景”的造园理念,让游客理解江南园林文化的核心; ② 动态演示:如非遗技艺表演(如剪纸、皮影戏、茶艺)、民俗仪式展示(如祭祀、婚礼),例如福建莆田的妈祖文化旅游,通过现场演示妈祖诞祭祀仪式,让游客认知妈祖文化的信仰内涵。这种路径的优势是传播效率高,适合文化入门级认知,但需避免“符号堆砌”,需搭配讲解与解读,防止游客仅关注表面形式而忽略文化内涵。

2.2 体验参与与深度理解——进阶层传播

通过游客的主动参与,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实现从“知道”到“理解”的跨越。具体形式包括: ① 动手实践:如非遗体验课程(陶艺制作、刺绣、古法造纸),游客通过亲手操作,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安徽宣纸文化旅游,游客参与“选料- 蒸煮- 捞纸- 晒纸”流程,体会“纸寿千年”的技艺传承; ② 角色扮演:如历史场景还原体验,游客通过扮演古代人物,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行为,例如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游客扮演唐代文人参与“诗会”,在创作与交流中理解唐代文学文化; ③ 生活融入:如“民宿生活体验”,游客入住本地民居,参与日常劳作(如种地、做饭、赶集),感受在地文化的生活气息,例如浙江莫干山的“农家体验游”,游客与村民一起采茶、制茶,理解茶文化与乡村生活的关联。

2.3 情感互动与文化共鸣——升华层传播

① 故事化叙事:通过文化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物事迹)打动游客,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旅游,通过讲述“纳西古乐”传承人的故事,让游客感受非遗传承的坚守与不易,产生情感共鸣; ② 仪式化体验:通过庄重的文化仪式,强化游客的情感参与,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朝圣”体验,游客跟随藏族信徒参与转经、跪拜仪式,感受宗教文化的虔诚与神圣; ③ 个性化联结:结合游客自身经历设计文化体验,例如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寻找先辈足迹”项目,游客通过查询家族历史与红色历史的关联,建立个人与红色文化的专属情感联结,提升认同度。

2.4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在文旅融合进程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是推动群众文化创新性转化,增强群众参与感与体验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其一,群文工作者应突破以文艺演出、展览为主的传统活动形式,设计多层次、分众化的互动环节,如文化知识问答、手工技艺体验、角色扮演游戏等,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群体的旅游需求,让群众在动手实践与协作交流中深化对群众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广西阳朔县每年皆会开展群众文化节庆活动“漓江渔火节”,群众可以在夜晚乘坐竹筏欣赏传统的渔火捕鱼表演,感受漓江渔文化的独特风情,也可以参与渔歌对唱、鱼鹰训练等互动环节,切身体验渔民的劳作日常。这种极具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文化体验活动,使群众在欣赏漓江美景的同时还深入了解漓江当地的文化习俗,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二,在活动策划中还要注重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媒介,并通过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与数据分析系统,及时收集参与者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活动设计,形成动态调整的创新生态。其三,通过形式创新与内容深耕的双轮驱动,使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成为连接文化与群众的桥梁,让群众在深度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 价值认同的形成路径

3.1 认知层面的文化理解

知识获取:通过解说系统、导览服务等,传播文化知识。调查显示, 80% 的游客认为文化旅游增长了文化知识。文化解读:通过专业讲解和文化阐释,深化文化理解。如故宫讲解员培训体系,年培训讲解员 200 余人。比较认知:通过文化对比,增强文化自觉。中外游客对比体验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提高 30% 。

3.2 情感层面的文化共鸣

审美体验:通过文化景观和艺术作品,激发审美情感。 93% 的游客表示文化景观带来美的享受。情感联结:通过文化体验产生情感共鸣。75% 的游客在传统文化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归属感受:通过共同文化体验,增强群体归属感。文化旅游后,游客的地方认同感平均提升 40% 。

3.3 行为层面的文化实践

文化参与: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文化价值。如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参与者文化认同度提高 50% 。文化传播:通过分享交流,扩大文化影响。87% 的游客会在社交媒体分享文化体验。文化创新:通过创意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超1000 亿元。

结语

总之,文旅融合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文化馆亟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强化群文品牌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等举措,切实保障文化发展成果并持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群众文化工作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与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创作理念,着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深度推进群文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的艺术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彦芳 .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实践 [J]. 艺术家 ,2025(02):113-115.

[2] 许静 . 文旅融合视域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J]. 旅游与摄影 ,2024(24):92-94.

[3] 杨晓春 .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4(21):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