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解铝13300电耗方向研判

作者

陈廷明 徐康龙 孙承翰 杨贤福 刘耀旭

华润电力重庆能源旗能公司 重庆 401420

引言

“双碳”战略不断实施的大环境下,电解铝行业承受着能耗,成本及碳排放等诸多压力。将每吨铝的电耗控制在 13300kWh 以下,已经变成了评估企业技术领先水平和管理细致度的关键指标。电耗水平既体现了电解槽结构,工艺控制和能源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又决定了企业今后的生存空间和市场竞争力。从设备结构,工艺参数,智能系统和能源结构等 4 个维度对电解铝 13300 的电耗走向进行了系统化解剖和技术研判。

1. 电解铝 13300 电耗概述

在电解铝的生产过程中,核心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电解槽的操作阶段,其中电能的使用占据了整体生产成本的超过 40% 。使吨铝电耗达到 13300kWh , 代表目前行业能效水平先进线。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取决于电解槽结构,电流分布和阴极材料等物理系统,而且需要从电解质参数,电流效率控制和能源结构等全方位协同配合。这种电耗水平已经逼近理论极限,这就意味着冗余损耗得到了明显的压缩,这就给设备的稳定性,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13300电耗已经成为产业绿色高企转型的中心指标,也是今后铝冶炼企业迈向高端市场的一道重要关口。

2. 电解铝 13300 电耗方向

2.1 优化槽型结构系统降低电能损耗

第一个降低电解铝电耗的方向,乃是在电解槽结构系统层面,削减内部电能的损失,以电解槽作为核心装备的电阻耗失,电流分布不均与磁场干扰直接左右单位能耗高低,达到每吨铝 13300kWh 这般电耗,关键途径为实现槽体结构的优化目标,减少槽内的电压降落,同时增进电流运用效率以及集电系统整体功效。起始应运用低电阻和等电位设计方针,优化阴极炭块的大小、构造,把极距和集电路径长度减至最短,于高电流密度的操作条件当中,提高阴极钢棒跟炭块接触电导率,可令接触电阻小于 20μΩ ,阳极母线排列需严格对称,防止磁场不均引发电流绕流,继而造成热分布不均与局部能耗上升。在实际操作执行的阶段,采用了对槽底炭块布局做优化并对 U 型钢棒设计做调整的结构改进方案,待三维多物理场仿真核验完毕,便投入运用,该方案可达成将槽压降低到 4.05V 以内的目标,跟传统的 5.0V 规格槽压作比较,降低近两成,电能损失降低情况约为 吨铝,应着重关注槽壳保温性能跟结构稳定性的相互调节关系,借助新型陶瓷纤维毯及微孔保温板的复合设计手段,能让槽侧热损稳定在 4.5W/m2 ²·K 以下范围,进而抑制热耗对整体电耗的潜在干扰。

2.2 精控电解质参数体系稳定能耗区间

稳定又优化的电解质体系,对达到13300 电耗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尤其是在大电流密度且稳定性高的工作环境里,电解质各组分的细微涨落,均会直接影响电压水平及电流效率,主要针对电解质参数调控,涉及冰晶石比,此些参数之间体现出显著的耦合性与动态的变化性。采用冰晶石比为例证,使数值维持在2.2 - 2.3 区间可有效稳定电解质电导率,让槽压稳定在合理的水平,需让氧化铝浓度维持于 2.0 至 2.3% 的合理范围,若浓度过高,极有可能诱发析氧腐蚀,而较低的浓度也许会引发阳极效应,此二者皆会造成电能无效损耗。在精控体系创建的阶段中,需利用在线红外检测及自动取样装置开展电解质成分高频检测,同时借助智能加料系统,实现检测周期氧化铝补给曲线的修正,就技术路线而言,采用分段控温、搅拌引导与脉冲添加物料等形式,可促使氧化铝溶解效率提升至 92% 及以上,杜绝“部分过饱和 – 部分饥饿”循环状态的出现,最终将阳极效应频次降低到0.5 次/ 槽·天以下水平。

2.3 智能化调控体系提升电流效率水平电流效率受到槽中气泡层状态,阳极效应时长和阴极分布均匀性以及电解温度梯度控制几个变量的影响,传统人工操作和周期性检测已经很难满足高效运行对实时控制的要求。所以,建设具有数据采集,自动识别和动态干预等功能的智能调控体系就成了重点发展方向。本系统的核心是将工业边缘计算,物联网以及自适应控制算法有机结合,构建了涵盖槽温,电压,阴极电流密度以及电解质状态等重要参数的多维实时感知机制。在技术实施方面,通过结合多点电压采集阵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分析方法,能够高度精确地识别阳极效应的早期波动信号,以及预先干预控制系统的指令以进行阳极的上升 / 开关操作以尽可能地避免阳极气泡积聚引起的电阻上升。另外,嵌入在系统中的自适应学习模块能够根据历史电耗数据和工况变化模式自动对控制模型进行更新,使调控策略不断优化,形成“越控越准”反馈优化闭环。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智能系统能够将电流效率从 90.5% 增加到 92% 或更高,同时还能减少每吨铝的电耗大约 270kWh , 展示了巨大的节能可能性和适应性拓展空间。

2.4 构建绿色能源输入结构压缩源头电耗

传统火电主导电解铝能源投入方式虽然具有连续性好等优点,但是其高碳排及峰谷负荷错配现象越来越突出。研究团队可以构建一个以“清洁能源加智能调度加储能系统等”为中心的创新输入架构,这有助于显著减少电解铝的单位电耗边际成本和碳排放的负担。从技术路径来看,适合采取“光伏加水电”耦合供能方案建设自发自用型新能源电站并实现可再生电源与母线系统的原位连接,并且利用储能系统作为调频缓冲达到负荷削峰和运行稳定的双重目的。以光伏发电技术为背景,厂区边缘部署的分布式光伏单元,结合 3 小时级的锂电储能站,能够为电解槽提供 12% 至 15% 的电量需求,并且在白天峰值时段达到了 4.7 MW的最大削峰,有效地减缓了主电网波动对于电流效率造成的干扰影响。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采纳这种结构后,单位电力的碳排放强度降低到了0.48 tCO2/MWh 以下,而每吨铝的电耗仍然保持在 13300±20kWh 的范围内,同时全年的碳排放总量也减少了超过 15% 。该方向强调“源头结构- 过程调节- 末端监测”三位一体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电耗总值,更在“能耗 - 碳耗”三者间建立可调控的平衡机制,是面向未来“绿色铝”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路径。

结束语

要达到电解铝 13300 的电耗目标,并不仅仅是对单一技术环节进行优化,而是需要在结构、工艺、控制和能源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协同工作。只有用系统集成思维促进各要素深度整合,建立具有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的生产体系才能打破电解铝能耗的传统瓶颈。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和可再生能源占比上升,电解铝行业预计将实现更可持续的能耗跃迁,同时确保稳定产能,帮助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进入新时代和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荣钢, 耿洪永, 张晓莹, 张建光, 黄磊, 赵岗, 潘建国.降低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的措施探析 [J]. 云南冶金 , 2025, 54 (02):136-139.

[2] 孙炜麟. 电解铝出铝环节工艺参数智能调控技术探索[J]. 冶金与材料 , 2025, 45 (02): 46-48.

[3] 宋仪, 郭加富, 黄倩, 普建兵, 恭大鹏, 王志林, 段永华.电解铝电力负荷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 [J]. 云南冶金 , 2025, 54 (01):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