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作者

严健

齐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苏州

摘要:针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问题进行了综述性分析与对策思考。首先,通过对当前市政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造价控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了诸如工程变更频繁、成本估算不准确、监管不力等方面的主要难题。接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一、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分析

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建设不仅关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然而,在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控制问题日益突出,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将针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工程变更频繁、成本估算不准确、监管不力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变更频繁是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设计不合理、需求变更等,经常会出现工程变更的情况。这些变更不仅会导致工程周期延长,还会增加施工成本,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1]。例如,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如果交通流量变化或市民需求不断调整,可能需要对道路宽度、交通设施等进行调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

成本估算不准确也是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工程立项阶段,通常需要进行成本估算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范围。然而,由于缺乏充分的调研和数据支撑,以及对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准确预测,导致很多项目的成本估算存在较大偏差。这种情况下,一旦实际施工中出现额外的费用或成本超支,就会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巨大挑战,甚至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完成。监管不力也是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及相关监管机构应当发挥监管职责,确保工程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进行,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和不当成本增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管人员数量不足、监管手段不够科学、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监管不力现象普遍存在。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能通过虚报工程量、偷工减料等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工程变更频繁、成本估算不准确、监管不力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和管理[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中的应用,虽然集中了项目责任,但也面临一些问题。EPC模式下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由于EPC合同涉及到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环节,合同条款繁多且涵盖面广,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和严谨的合同管理来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其次,EPC模式下项目风险的分担不明确可能会导致一些风险被转嫁给其他合同方,增加了工程的不确定性。在EPC项目中,由于总承包商承担了工程的设计、采购和施工责任,一旦发生风险或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进度和成本,甚至引发纠纷。因此,需要明确各方在合同中的权责,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变数。综上所述,针对EPC模式下的造价控制问题,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的实例

某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主要包含了道口工程、桥涵工程、排水通道工程。其中,市政配套设施中的道口工程主要包含11个,道路工程的总面积达到9200㎡左右。市政项目的建设规划单位拟定新增国泰路的非机动车专用车道、雨水管道燃气保护。对于国泰路与彩虹路的交叉口,实施污水管道的改造工程。上述的市政道路工程,主要划分为排水工程、挡墙工程、河道土方工程等。同时,拟定采取市政道路的亮化处理措施,共计配置42套的LED道路景观亮化专用路灯设施。

具体针对于上述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与改造工程而言,市政建设工程的有关负责单位全面实行了项目工程的造价监管工作。通过采取集约化的项目造价科学管理方案,整体实现了超出30%的造价成本控制节约目标,充分展现了市政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中的造价全面控制举措必要性。截至目前为止,上述市政项目工程已经全面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验收,并且确定为符合了市政工程的质量合格要求。

三、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能够按计划、按质、按量完成,并且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控制造价。本部分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提升监督与审核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1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

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中工程变更频繁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科学、完整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后期的工程变更,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调研市场需求、规划要求和技术标准是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环节。市场需求的调研能够了解居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规划要求的研究则有助于将工程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技术标准的分析可以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和施工方案是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工程方案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实际需求和规划要求;施工方案则需要详细规划工程的施工流程、材料选用、工艺要求等,为后期施工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建立健全的变更管理机制也是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变更管理机制应明确变更的程序和责任主体,建立变更评估机制和变更审核流程,确保每一次变更都经过科学评估和严格审核,避免不合理变更的出现。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关键环节。与城市规划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能够及时获取政策变化和规划要求,为工程设计和规划调整提供参考;与业主、承包商、设计院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则有助于凝聚共识,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中工程变更频繁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3]。通过充分调研、制定合理方案、建立健全机制和加强沟通协调,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变更的发生率,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

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中成本估算不准确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的采购与合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减少成本估算偏差,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的基础。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建立成本台账、实施成本核算、定期成本分析等环节,以全面了解项目的成本结构和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成本台账,可以清晰记录各项成本支出情况,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实施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异常和偏差,为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定期成本分析,可以分析成本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加强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合作与沟通是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与供应商和承包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加强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沟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供需情况,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规范采购程序和合同条款也是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采购程序应明确规定采购流程、程序和责任主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合同条款应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交付标准、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等内容,防止合同漏洞和风险隐患,保障合同的执行和工程的质量安全。优化采购与合同管理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中成本估算不准确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合作与沟通、规范采购程序和合同条款,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推动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提升监督与审核机制

提升监督与审核机制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监管不力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管和审核,建立健全的监督与审核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合法合规和质量安全。针对监管体系方面,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队伍。监管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监管人员队伍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监管手段和技术支持,提高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同时,应加强监管手段和技术支持,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审核机制是提升监督与审核效能的关键。监督与审核机制应包括建立工程监督台账、实施监督抽查、建立投诉举报渠道等环节。建立工程监督台账,可以清晰记录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和数据,为监督与审核提供依据;实施监督抽查,可以定期对工程建设进行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扩大化;建立投诉举报渠道,可以为广大公众提供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提高监督与审核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对违规行为和不当成本增加的查处和惩处也是提升监督与审核机制的重要内容。监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违规行为和不当成本增加的查处和惩处机制,对违规行为和不当成本增加进行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震慑各方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工程建设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升监督与审核机制是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工程监管不力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审核机制、加强对违规行为和不当成本增加的查处和惩处,可以有效提高监督与审核的效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合法合规和质量安全,推动城市建设的科学、高效发展。

4 Epc造价控制策略

明确合同条款,在EPC项目中,应该明确各方在合同中的权责,并规定清晰的合同条款,包括设计、采购、施工、质量标准、验收标准、变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避免合同漏洞和纠纷的发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细致的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和评估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担方案、风险转移保险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风险。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优化设计与采购,通过优化设计和采购流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例如,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技术,加强设计与施工的协同,精简采购程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合作与沟通,各合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挑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意见,避免信息不畅通导致的误解和纠纷。

参考文献

[1]李克保.地下通道模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以横琴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