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进度与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作者

马玉伟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福建 宁德 352000

引言:

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作为核心环节,涉及结构复杂、精度高、作业风险大,其进度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施工周期与质量安全。然而,当前项目中普遍存在吊装工序衔接不畅、资源配置冲突、调度响应滞后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吊装进度刚性 + 资源柔性匹配”为研究主线,系统探讨适用于核电施工环境的进度优化与资源调度策略,旨在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管理水平,推动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一、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进度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

核电安装项目作为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其关键设备吊装环节对整体施工周期与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核电站结构复杂、施工空间受限、设备体积庞大且精度要求极高,关键设备的吊装往往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瓶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吊装作业窗口有限、场地资源冲突严重、设备到货节奏与现场吊装节拍不匹配等。此外,关键设备通常涉及多工种协同作业,如吊装组、焊接组、调试组等,作业顺序需高度衔接,但在计划管理中常因缺乏精细化调度导致环节错位,进而引发吊装延误、资源闲置或重复调配。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进度计划制定缺乏针对性是导致问题频发的根源之一。传统的进度管理多采用静态甘特图与粗粒度工作分解结构(WBS),未能充分考虑现场动态变化与资源实时占用情况,导致吊装节奏安排与实际施工节拍严重脱节。同时,缺乏对关键路径(CriticalPath)节点的动态监控能力,使得部分吊装任务的延误被滞后发现,难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受限于设备吊装高风险特性,施工过程中安全审批、风速监测、吊装路径清场等刚性约束较多,进一步压缩了有效作业时间窗口,加剧了进度压力。在资源配置层面,施工现场的起重机、运输通道、临时支架等有限资源常被多任务竞争,缺乏统一调度机制,导致设备进场与吊装安排错位,甚至发生资源空转或冲突占用的情况。部分项目中未建立完善的资源优先级机制,使关键设备吊装任务无法得到调度优先保障,降低了整体效率。必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加熟悉相关的技术,掌握必要的操作流程,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危险,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支持,来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果。以某三代核电机组设备安装为例,在采用该策略后,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等重型设备的吊装精度与安全性大幅提高,吊装周期平均缩短 12% ,吊装设备待命率降低 30% 以上,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施工团队的协同效率明显改善,有效规避了交叉作业干扰与资源拥堵问题。实践表明,将刚性进度约束与柔性资源调配相结合,能够在保障关键节点不被延误的前提下,提升整体项目运行效率,是核电安装项目中实现“安全、可控、高效”目标的关键抓手。

三、优化策略应用成效与核电吊装管理的系统化提升路径

在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环节对施工进度、资源配置与工程安全有极高要求。通过构建“进度刚性 + 资源柔性”并行优化的管理策略,可有效应对传统管理模式下进度滞后与资源浪费的难题。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借助关键路径法(CPM)对吊装作业流程进行梳理,将关键工序节点作为刚性约束,明确作业窗口与时间参数,为资源调度提供精准的时空坐标支持。与此同时,利用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对起重机械、人员班组、运输路径等进行柔性调配,实现对资源瓶颈的实时感知与调节,使资源供给与施工节奏高度匹配,避免了因吊装冲突、设备闲置或等待工序造成的时间损耗。

实际应用中,某三代核电工程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及蒸汽发生器吊装作业中采用该优化模式,将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与吊装计划模块进行集成,通过三维可视化吊装模拟辅助现场方案审查与优化。施工期间通过移动终端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反馈至调度平台,实现对吊装状态、作业进度与资源投入的闭环控制。在高峰期设备与人力协调频繁的阶段,该模式展现出较强的协同性与适应性,成功将关键设备吊装时间压缩 15% ,资源使用率提高 18% ,并有效规避了高风速、狭小作业面等环境约束带来的安全风险。这种基于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为关键设备吊装的系统调度提供了可靠支撑。

更进一步,通过将优化策略形成标准化流程与管理模板,推动核电安装企业在工程实施中构建系统化的吊装管理体系。建立以关键路径识别、资源柔性匹配、信息化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框架,不仅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组织效率,还增强了对风险因素的预判与应对能力。在大型复杂工程中,此类系统化吊装管理路径不仅适用于核电项目,也对风电、化工、大型桥梁等装备安装工程具备推广价值,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向数字化、高效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二、基于“进度刚性 + 资源柔性”的关键设备吊装优化管理策略 结语:

在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具有大吨位、高精度、高风险的特性,其进度安排不仅关系到整个施工周期的控制,更是影响后续系统调试与投运的基础。吊装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受到施工窗口、设备到货、施工面释放等多重因素制约,造成进度执行刚性极强,缺乏弹性调整空间。传统的进度管理方式往往以静态施工计划为依据,难以应对现场实际的动态变化,导致吊装环节易出现计划延误、资源浪费、作业冲突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更加灵活而精准的管理策略,破解关键设备吊装进度与资源组织之间的矛盾。

围绕“进度刚性 + 资源柔性”的理念,管理策略需在确保关键路径任务按时完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释放资源调度的灵活性。为此,可引入关键路径法(CPM)和施工网路图对关键设备吊装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确定不可压缩的节点,并通过施工缓冲区设计、资源负荷分析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对起重机、吊装人员、施工配套设备等资源的柔性统筹。此外,结合 BIM+ 项目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施工路径、设备位置、作业窗口的可视化模拟与冲突预警,提升吊装资源调配的前瞻性与针对性。这种方法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结构,还提高了现场响应能力,为进度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工程实践验证,该优化策略在多个核电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效

核电安装项目中关键设备吊装的进度与资源管理需统筹兼顾、精细控制。通过构建“进度刚性 + 资源柔性”并行优化模式,有效提升了吊装效率与资源配置水平,增强了施工现场的协同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该管理路径不仅契合核电工程高安全、高标准的建设需求,也为其他大型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化吊装管理方案,具有良好的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纪涛 . 基于约束理论及关键链法的核电站设备调试项目管理研究 [D]. 江苏省 : 东南大学 ,2011.

[2] 张建成 , 姜震 , 陈仁杰 , 等 . 核电厂基于设备安装的 CI 主厂房设计关键技术 [J]. 电力勘测设计 ,2014,26(05):75-80.

马玉伟(197504), 民族汉族,性别男,籍贯山东菏泽,出生年月19750415,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