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中班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构建与实施路径
李岚
新疆库尔勒市实验幼儿园分园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对于幼儿来说,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有助于他们认识自然规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 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幼儿园中班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能够让课程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在幼儿心中播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基于儿童视角构建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的重要性
(一)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中班幼儿(4-5 岁)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现象、动植物变化紧密相连,如春分时节昼夜平分、燕子归来,谷雨时雨水增多、适合播种等,这些生动具体的内容符合幼儿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当课程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时,幼儿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幼儿可能对某个节气的传统美食或民俗活动特别感兴趣,课程中就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活动,让幼儿在制作美食、参与民俗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节气文化。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节气变化中的自然现象,幼儿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在参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绘画、音乐等活动中,能够培养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在讨论节气习俗、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时,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能够更好地整合这些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视角下二十四节气课程的价值内核
(一)契合幼儿的“具身认知”特点
中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认知发展依赖具体形象与直接体验。二十四节气与四季更迭、动植物变化、生活习俗紧密关联,如春分“竖蛋”、清明“踏青”、冬至“包饺子”等,这些具象化的内容能通过幼儿的感官体验转化为认知经验。从儿童视角出发,课程可规避抽象的知识灌输,转而以“看、听、摸、做”等方式让幼儿感受“立春东风解冻”“立秋梧桐叶落”的自然规律,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
(二)构建文化认同的启蒙路径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需从幼儿期渗透。但传统课程常以成人视角堆砌习俗知识,忽视幼儿的情感共鸣。儿童视角下的课程更注重“文化浸润”而非“知识传递”,例如通过“小满养蚕”活动让幼儿观察蚕宝宝生长,理解“蚕桑文化”与节气的关联;在“腊八节”熬粥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冬天要喝暖粥”,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体验中自然生长,逐步建立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感。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整合载体
二十四节气课程天然具备跨领域整合的特质:科学领域可观察物候变化,艺术领域可创作节气手作,语言领域可创编节气儿歌,社会领域可体验合作习俗。从中班幼儿发展目标出发,课程能在“观察 - 表达 - 创造 - 合作”的过程中,同步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与社会情感,实现“自然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内容选择
(一) 结合中班幼儿兴趣与生活经验
从幼儿日常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出发选择课程内容。例如,在夏天的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中,可以结合幼儿对夏天炎热天气的感受,选择与防暑降温、夏日水果、水上活动等相关内容。像讲述西瓜在夏至时节成熟,是消暑解渴的佳品;
组织幼儿制作简单的防暑饮品,如绿豆汤,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中了解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考虑到中班幼儿对故事、游戏充满兴趣,选择有趣的节气传说故事,如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吸引幼儿注意力,加深他们对节气文化的理解 。
(二)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科学知识
选取能够体现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在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期间,让幼儿了解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感受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在学习剪纸艺术时,可以结合节气主题,剪出与春天花卉相关的图案,既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传承了民间艺术。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节气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惊蛰时,观察小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了解气温回升对生物的影响;在小满时节,观察农作物逐渐饱满,理解雨水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从立春开始,引导幼儿感受春天的气息,了解春天的节气特点和农事活动;随着季节的更替,逐步学习其他季节的节气知识。在每个节气的课程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和拓展。例如,在学习春分节气时,先介绍春分昼夜平分的特点,然后引导幼儿观察白天和黑夜时间的变化,后续再拓展到与春分相关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幼儿对节气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四、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实施路径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1. 故事讲述法:教师用生动故事讲解节气,如立秋时讲《秋天的礼物》,结合动物备冬情节,引导幼儿理解天气变凉、作物成熟等特点,并讨论生活中的节气现象。
2. 观察法:带幼儿到户外观察节气变化,如霜降时观察植物表面的霜,引导描述形态、颜色及自身感受,再回教室交流发现。
3. 实验操作法:通过简单实验理解节气现象,如冬至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日照,让幼儿直观明白白昼最短的原理,再让幼儿动手操作巩固认知。
(二)创设丰富区域活动
1. 美工区:投放节气相关材料,如大寒时提供材料制作红灯笼,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了解节气与春节的关联及挂灯笼习俗,作品可展示交流。
2. 阅读区:放置《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绘本,供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定期组织分享活动,鼓励幼儿讲述书中内容与对节气的理解。
3. 建构区:引导用积木搭建节气场景,如谷雨时搭建农田、播种场景,加深对节气与农事关系的理解,培养空间想象与合作能力。
(三)融入一日生活
1. 生活环节渗透:依节气调整生活安排,如小暑、大暑增饮水、选阴凉处活动;小寒、大寒提醒保暖。饮食上结合节气,如立冬提供饺子,让幼儿了解相关习俗。
2. 日常观察与讨论:每日固定时间让幼儿分享节气相关观察,如白露时讨论露水形成及节气特点,培养观察力与表达能力。
结语
基于儿童视角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本质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幼儿的生活与体验。通过贴近幼儿的内容选择、游戏化的活动设计及家园协同的实施路径,不仅能让幼儿在自然变化中感受生命的神奇,更能在文化体验中萌发对传统的热爱。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始终以“幼儿的眼睛”看节气,以“幼儿的心灵”感受文化,让二十四节气真正成为滋养幼儿成长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 曾浦瀚洋 . 四篇章 : 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以中班 " 走进根的世界 " 课程故事为例 [J]. 2024(5):100- 102.
[21] 何云竹 . 三育合一 : 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路径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3(26):10- 13.DOI:10.3969/j.issn.1673- 4289.2023.26.003.
[3] 朱继发 , 陈 慧 . 重构幼儿园课程评价 : 回归儿童视角 [J].Advances in Education, 2025, 15.DOI:10.12677/ae.2025.15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