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抓·聚·评——助力游戏分享的微视频运用策略

作者

俞燕红

绍兴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312300

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环节是师幼、幼幼之间“交流游戏体验、分享游戏感受、引发游戏探究 ”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微视频助力游戏分享,我们梳理了以下策略:

(一)抓“三点 ”捕捉镜头,让分享“言前有物”

以视频为载体复盘游戏,进而判断可生发话题、引发讨论的片段,让分享“言前有物”。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幼儿行为,即游戏中的兴奋点、疑惑点、彷徨点。

(1)抓——兴趣在线的兴奋点

兴奋点是幼儿游戏中感到特别有趣、意料之外、特别成功的事。过程中,有时会听到突如其来的大笑声,有时会听到好奇满满的惊呼声,这都是游戏中的兴奋点。教师应将这些兴奋点作为话题,共享游戏玩法,传递游戏乐趣,延续游戏兴趣。

如兴奋点:树上斜拉出两根绳子,原先孩子总玩“绳子秋千”。这天,熙熙试图沿着绳子走到树上。当熙熙走到半空中时,yoyo 惊呼:“哇!你看熙熙!”孩子们被上树的玩法吸引,于是大家津津有味地挂在两根绳子中间,一起摇摇晃晃上树去。

新玩法是游戏中的兴奋点,它吸引了一众孩子纷纷尝试,教师及时将微视频聚焦于此,帮幼儿延续游戏的快乐。

(2)抓——困难发生的疑惑点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共性的问题或个体之间不同的见解,这些都是疑惑点。教师需要敏锐地将幼儿反复琢磨、尝试、讨论等这类认知冲突和经验困惑捕捉下来,拓展幼儿的新经验,助推游戏往更深层次发展。

如疑惑点:上树时,几个孩子几番尝试皆以失败告终。程程困惑道:“绳子好像弹簧,突然弹起来,我们就掉下来、了。”妞妞说:“我已经很小心了,还是失败了。

基于游戏现场和幼儿表达,教师意识到总从绳子上掉下来是孩子们遇到的共性问题,是游戏的疑惑点。因此,老师捕捉此类镜头,引发幼儿思考,助推游戏深度发展。

(3)抓——游戏停滞的彷徨点

幼儿游戏有精彩的时刻,也有平淡的时期。当游戏处在“停滞 ”时,便进入了彷徨点。彷徨点表明当前的环境和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教师要准确捕捉这一关键点,适当给予新的刺激,引导幼儿走出游戏困境,助推游戏继续往前发展。

如彷徨点:几天后,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走绳上树的技巧。又过了几天,上树游戏便鲜少有人问津了。

当游戏进入彷徨期,教师可捕捉绳子一直空荡荡的画面,引导幼儿拓展游戏玩法、材料,让绳子游戏重焕生机。

(二)聚“三镜”深入话题,让分享“言之有法”

确定游戏分享内容后,教师以“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为思考脉络,以微视频为呈现方式,采取逐层递进方法优化游戏分享的组织模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以提升游戏分享的质量。下面,我以游戏《摇摇晃晃上树去》中的疑惑点为例,具体展开说明。

1. 焦点镜头:直观式呈现分享话题,聚焦“是什么”

焦点镜头是指教师从长视频中筛选几个典型片段,集中呈现与兴奋点、疑惑点或彷徨点相关的内容。画面直观呈现分享焦点,让幼儿明悉分享内容,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表达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和历程。

如:教师以“今天游戏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通过微视频回顾一下。”开启话题并播放微视频,集中呈现孩子们从绳上掉下来的画面,聚焦游戏的“疑惑点”。焦点镜头能精准聚焦游戏画面,使师幼能够围绕共同

话题有效地进行交流与分享。

2. 追踪镜头,持续式呈现游戏进程,聚焦“为什么”

追踪镜头指不断追踪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为此,教师可通过循序渐进的镜头生动呈现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回顾、理解、重组原先分散而零碎的游戏体验,厘清影响游戏进程的前因后果,促使经历内化、巩固为经验。

如:教师以“为什么失败?我们通过视频来观察”开启话题。随后播放跳跳越走越高,开始左摇右晃,其余孩子使劲踩住绳子,但绳子还是从脚下弹上来的微视频画面。

追踪镜头能帮助幼儿洞悉缘由:平衡能力和绳子弹力是影响成功的因素。只有清楚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思考解决策略。

3. 回放镜头:反复式呈现游戏细节,聚焦“做什么”

教师依据分享话题,通过镜头的回放,反复展示、对比、定格画面,凸显游戏细节。以此,幼儿便能明晰当下已为此做了什么,并通过团讨表达观点“还可以做什么”,从而拓展游戏经验。

如:教师以“为了上树,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开启话题。随后播放微视频,分别呈现跳跳和科科上树视频。第一次播放时,妞妞发现他们身体姿势不一样,一个蹲着,一个站着。晴晴发现其他孩子踩住绳子不易反弹。第二次播放后,橙子发现科科用后脖颈卡住绳子保持平衡。最后,我将视频放大定格在手部,轩轩发现抓绳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右手在前,一个是双手交替。

通过反复播放视频,呈现细节画面,孩子们明晰已用策略。最后教师以“还可以做什么”的话题激发幼儿拓展思维,促进游戏深入发展。

(三)评“两轮”回望现状,让分享“言后有思”

通过分享现场微视频的反思性回顾,教师既能实现对每个幼儿公平且全面的个性化评价,也能更加客观、全面地剖析分享中视频使用的适宜性,从而为高质量的游戏分享奠基。

1. 解读个人分享视频,支持幼儿个性发展

教师用幼儿姓名建档,将分享微视频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与整理。这样的档案便于教师专心地以评估者的身份回看现场,依据评估检核表及时检视班级每个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能力情况,并思考教师应予以的个性化支持和引导策略。

如:评估检核表中教师重点以学习状态来辨析游戏分享中幼儿的兴趣点,以五大领域和学习品质下细化的指标来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从而思考个性化的支持策略。

2. 剖析视频使用策略,提升游戏分享质量

微视频突破时间局限,为教师提供事后反思的途径,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思教师视频支架使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师幼互动、游戏分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如:在评估检核表中,教师重点以分享前对这一视频使用思考,分享中实际如何使用和分享后使用效果三个阶段来反思视频支架使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反思的反思,即微视频应如何更好选用。

参考文献:

[1]马建男 . 利用游戏分享助推户外游戏[J]. 好家长,2023,(07).

[2]王丹婷 . 幼儿游戏分享环节的优化策略[J]. 教育观察,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