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巧”之辩
罗镱文
西华师范大学
一、前言
按照现代艺术理论分野,“拙”与“巧”在国画体系中分属笔墨技法与审美意趣两个不同维度。自宋元文人画勃兴以来,“巧”作为精微技法的代称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而“拙”则因其混沌天然的属性在明清时期逐渐被赋予哲学意涵。在当代水墨转型的语境下,袁武通过重构传统笔墨语法,既从碑学书法中提炼“金石拙味”,又在造型体系中保留写实精髓,开创出独特的辩证性笔墨体系。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作品中“拙笔巧形”“枯墨润势”等典型语汇,揭示这种看似悖反的笔墨密码如何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实现美学重构。
二、“拙”的笔墨特质与表现
(一)线条的质朴与滞涩
袁武水墨人物画的线条摒弃了传统人物画中流畅圆润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质朴、滞涩的特点[1]。他的运笔常常带有明显的顿挫感,线条粗细不均、断续相间,仿佛是在艰难地勾勒人物形态。在描绘劳动人民形象时,这种滞涩的线条如同老农粗糙的手掌纹路,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历经岁月沧桑的质感[2]。在《朝拜者的天空》作品中,人物的面部线条以焦墨勾勒,尤其是皱纹与发辫的刻画,线条如刀刻般滞涩,与背景的淡墨晕染形成对比,既突出人物历经风霜的质朴感,又通过线条的密集排列传递出信仰的厚重。
(二)造型的补拙与完整
在袁武作品中,形象的补拙打定了画面大的基调,这种补拙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物具体细节的造型处理方面。比如在《人流》这幅作品中,处于画面中心的人物形象,袁武对于这一形象的头部进行了夸张变形处理,首先是对人物外轮廓的概括,简化了眉弓与鼻梁的转折,采用一条直线贯穿了额头到鼻头的距离,弱化了嘴角轮廓线的起伏,右边整条轮廓线都看起来非常平整。其次是夸张了额头和下巴的比例,主观放大了额头的比例。袁武的作品还呈现出一种整体感的力量美,他所描绘的形象外形都是非常整的,这种整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外轮廓的流畅,反而是有意识的削弱流畅度,增强顿挫感,使得所表现的形象本身犹如一座山石,显得稳重且有力量感。
(三)“拙”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底蕴
袁武对“拙”的追求,源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与传承[3]。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境界。袁武的“拙”是对现代艺术中过度追求技巧与形式的一种反思,他试图通过质朴的笔墨,回归艺术的本质,展现人物最本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4]。
三、“巧”的笔墨构思与表达
(一)墨色变化的精妙处理
袁武的作品中擅于运用重墨团块,比如在作品《人流》中,抽象的墨块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而恰好是这些团状的焦墨墨块与白色宣纸之间构成的图底关系使观者的视觉冲击力拉大。袁武作品中的墨块看似是一团“死墨”,但仔细一看其中的变化是极其丰富且细微的,同样是在作品《人流》中,画面中保留了墨色最浓的状态,同时又在墨块中留眼,不让画面中的气堵死。
(二)构图布局的独特匠心
袁武在构图布局上展现出独特的巧思[5]。他常常打破传统构图的常规模式,以新颖的视角和大胆的构图方式安排画面元素。在一些作品中,他将人物置于画面的边缘或角落,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人物在简洁的背景中更加突出,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 [6]。例如在《亲人》这幅作品中,人物被安排在画面下方,上方留出大片空白,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等构图手法,增强画面的张力与趣味性,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7]。
(三)形象塑造的巧妙提炼.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袁武能够巧妙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与神韵,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夸张[8]。他并非追求外形的逼真再现,而是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 [9]。同时,他还会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与身份,运用不同的笔墨语言进行塑造,使每一个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魅力,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与故事[10]。例如在《凉山布托人》中,牛的躯干以大块浓墨渲染,形成类似山石的厚重感,四肢则以直线条简化,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构图,既符合牛的力量特征,又与背景的彝族老人形成刚柔对比。
四、“拙”与“巧”的交融与升华
袁武水墨人物画中“拙”与“巧”的交融,形成了一种矛盾统一的艺术境界[11]。“拙”的质朴与厚重为作品奠定了沉稳的基调,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巧”的精妙与灵动则为画面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作品避免了呆板与僵化 [12]。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在碰撞中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到“拙”带来的震撼与深沉,又能体会到“巧”带来的惊喜与灵动,这种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在《孔子暮年》中,袁武将孔子塑造成一位头戴草帽、身形佝偻的农家老翁形象,通过夸张的线条与稚拙的造型打破传统文人画的高冷范式,此为“拙”的突破。但画面中,人物的衣纹以金石味的直线勾勒,草帽的荷叶状轮廓与长须的飘逸感通过细腻的墨色渐变呈现,甚至鹅的脖颈与红喙以水墨晕染与色彩点染结合,形成“拙中藏巧”的趣味。
参考文献:
[1]郎绍君.中国现代绘画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邵大箴.传统美术与现代派[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
[3]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袁武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薛永年.中国书画美学思想史纲[M].北京:三联书店,2018.
[5]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7]邵仄炯.中国画构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8]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徐建融.中国绘画:理论·技法·鉴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0]范迪安.当代中国艺术的问题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2]梁江.中国美术的当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