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活动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当代功能比较
张聪
辽宁省营口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节庆活动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身份,同时促进邻里关系和社区秩序。城乡节庆呈现功能异质性。农村节庆嵌入日常生活,体现地方文化延续与内部凝聚力;城市节庆依赖公共管理和市场资源,注重广泛参与和符号化表达。研究城乡节庆功能差异,有助于理解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对节庆实现方式的影响,并为节庆规划和文化治理提供依据。
一、概念界定
传统节庆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承载历史记忆和维系集体认同的重要实践,通常形成于特定时间节点并呈现周期性活动特征。节庆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祭祀仪式、民俗活动、集市交易以及地方性文化表演等。它不仅承载文化传统,还反映社会秩序与群体规范的延续。
节庆功能呈现多维性,可从文化认同、社会互动、经济动能和心理慰藉四个层面理解。文化认同功能体现群体在节庆活动中感知历史延续与身份归属的过程,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社会互动功能表现为节庆加强邻里关系、社区联系,同时拓展公共交往网络,为社会资本积累提供条件。经济功能涵盖节庆对消费、旅游和地方产业的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支撑。心理功能则体现在情感表达、压力调节和代际沟通方面,使参与者获得心理安抚与归属体验。
二、城乡比较:功能差异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1.文化认同功能:传承性与符号化的差别
农村节庆保留了较完整的历史仪式和民俗程序,是地方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居民在参与祭祀、祈福、节令习俗时,直接承接了社区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这类节庆强调代际传承,年长者承担知识传递责任,年轻一代在实践中获得身份认同。城市节庆则更多呈现符号化和体验化特征,民俗元素经过简化或改造,更关注观赏价值和参与感。城市居民在节庆中获得文化认同的方式趋向感知和象征,而非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入。
城乡差异的形成受社会结构和文化资源配置影响。农村社会网络稳定,节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城市人口流动性高,社会关系松散,节庆成为文化消费和集体体验的载体。这种差异导致农村节庆在强化历史连续性和集体归属方面效果更明显,而城市节庆更侧重公众参与的广度与符号意义的展示。
2.社会互动功能:邻里互助与公共参与的差异
在农村,节庆活动是社区关系维持的重要机制。居民通过集体劳动、祭祀准备和传统游戏加深邻里联系,亲属与邻里间的互助行为频繁发生,社会资本在节庆实践中逐步积累。节庆活动不仅强化社区内部凝聚力,还支撑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城市节庆的互动呈现公共化特征,活动多由社区组织、文化机构或商业平台发起,参与者来自不同社会网络,互动以志愿服务、公共演出和文化体验为主要形式。
城乡差异体现社会结构与群体关系差异。农村强调熟人网络和情感纽带,互动深度高且延续性强;城市强调广域联系与公共参与,互动广度大,但关系强度相对弱。由此可见,农村节庆促进内部社会整合,而城市节庆更有利于跨群体交流与社会融合,同时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资本扩展能力。
3.经济功能:微观带动与宏观商业化的分野
农村节庆的经济作用主要体现在局部消费和民俗产业的带动上。活动期间的集市、手工艺品和农产品销售为社区创造直接收益,同时支持小规模服务和餐饮业。经济效益虽有限,但收益回流社区,强化地方自给和特色经济。城市节庆则呈现宏观商业化特征,与旅游、餐饮、文化演出和节庆商品紧密结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经济规模大,带动就业和消费增长,但可能导致文化内涵被市场化稀释。
城乡差异源于资源配置、市场容量和制度环境的不同。农村依赖本土特色和社会网络吸引消费,城市则借助资本、媒介和制度优势放大经济效应。这种差异决定了农村节庆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社区性,而城市节庆则更强调经济规模和产业整合能力。
4.心理功能:归属感与体验式慰藉的差异
农村节庆在心理层面主要提供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居民通过参与仪式、集体活动和民俗实践获得情感连结,强化社区认同和代际沟通。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使心理慰藉自然生成,并增强成员幸福感。城市节庆的心理功能侧重体验式慰藉。参与者在公共表演、节日集会和文化活动中获得短时满足,释放生活压力,强化社会参与感。
城乡差异反映生活节奏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农村节庆依托稳定社会网络和家庭关系,心理效应深厚且持续;城市节庆依赖公共空间和体验活动,心理效应广泛但多为短期体验。这种差异使农村节庆在代际沟通和社区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城市节庆在心理舒缓和社会参与方面展现更强适应性。
三、功能差异的制度性与文化性制约
城乡节庆功能的差异受制度安排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制约。农村社区的节庆多依托基层组织和乡规民约,活动安排灵活且深植地方习惯,社会关系稳定,使节庆在文化认同和邻里互动上具有强烈连续性。城市节庆则受政策、市场和公共管理制度约束,活动筹划多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参与者结构复杂,强调组织化和规范化管理。这种制度环境决定了城乡节庆功能实现方式的不同。
文化因素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农村节庆延续历史符号和传统仪式,居民参与以生活实践为核心,文化传承自然且深刻;城市节庆倾向视觉化、符号化和体验化表达,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或重构。这些制度性与文化性条件互为作用,塑造了节庆在城乡的功能特征。制度提供资源与规则,文化赋予意义与情感体验,两者共同影响节庆的社会互动、经济效益和心理慰藉水平。理解这些制约因素有助于分析节庆在城乡社会中功能差异的根源及其现实表现。
结语:
城乡节庆功能差异源自制度安排和文化传统的共同作用。农村节庆强调历史延续、邻里互动和社区认同,经济活动集中于本土资源利用,心理效应深厚且稳定。城市节庆受政策和市场驱动,呈现广域参与和符号化表达,经济规模大但文化内涵可能弱化,心理效应以体验和参与感为主。理解制度与文化因素对节庆功能的制约,有助于把握节庆在城乡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承、社会整合、经济活力和心理慰藉的机制。这一认识对于优化节庆设计、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以及增强居民幸福感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利新.群众文化活动中植入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05):82-84.
[2]李志浩,白雪,马永清.农村人情新民俗的制度实践、制度绩效与制度边界——以江西石城移风易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3(01):100-109.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4.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