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秦丽华
高碑店市和平街道和平中心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 074000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审美情趣。在农村小学开展古诗词教学,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地域、师资、资源等因素限制,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自然等元素,将其开发并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能够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研究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农村小学缺乏丰富的古诗词教学资料,如优质的教学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源等。学校图书馆中与古诗词相关的藏书有限,难以满足师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同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陈旧,无法有效展示古诗词相关的音视频资源,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注重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忽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与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三)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农村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古诗词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等知识了解有限,增加了学习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三、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亲切感与熟悉感。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够让抽象的古诗词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民俗活动讲解相关古诗词,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内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深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讲解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时,结合当地农村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意境。
(三)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
在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通过古诗词教学这一载体,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促进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精神
古诗词与乡土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四、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1. 自然景观资源: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田野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寻找与古诗词中描写自然景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结合当地山林、溪流的景色,让学生感受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意境;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联系家乡的荷塘景色,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画面。
2. 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活动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古诗词教学。比如,在春节期间,结合春节的习俗讲解王安石的《元日》,让学生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描绘的节日氛围;介绍当地的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时,引入与手工艺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人对生活艺术的追求。
3. 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农村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迹。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例如,当地有古代名人故居或历史遗址,可引导学生查找与该名人或遗址相关的古诗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创新课程设计
1. 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特色的古诗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内容应围绕乡土文化与古诗词的融合展开,设计不同的主题单元,如“家乡的山水诗词”“民俗中的诗词韵味”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学习古诗词。
2. 整合学科资源: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作绘画作品;与音乐学科结合,将古诗词谱曲演唱;与历史学科结合,探究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通过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意境。例如,在学习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民劳作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相关诗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 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乡土文化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家乡的哪些民俗活动在古诗词中有记载?”“当地的自然景观与哪些古诗词中的描写相似?”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探讨古诗词与乡土文化的关系。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例如,让学生分组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并寻找与之相关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五、结论
在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精神。然而,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开发与运用策略,不断完善教学实践,让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的诗篇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题名称: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4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