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初高中衔接与重构: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赖冰妮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  362200

引言

当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工程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均强调素养导向的连贯性培养。实践观察发现,初高中思政课存在显著断层:初中阶段侧重在生活情境中建立价值感知与行为规范,通过具象案例激发道德情感;高中阶段则要求深化理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复杂社会议题进行系统分析。这种认知层级的断裂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价值认同表面化。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与《思想政治》教材的体系化设计,为破解衔接困境提供了系统化内容依托。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案例,以学科核心素养进阶为理论框架,探索初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与教学重构路径,致力于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

一、法治意识培养:从规则认知到体系思维的阶梯式重构

在法治教育领域,初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以 "理解权利义务 " 单元为基础,通过生活化情境建立法律初步认知 [2]。以 "公民基本权利 " 教学为例,教师创设 " 网购劣质充电宝维权 " 案例,引导学生识别消费者知情权、求偿权等基本权利内容,掌握平台投诉、12315举报等维权途径。此阶段教学重在建立 " 法律即保护伞 " 的感性认知,但对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缺乏深度理解,学生多停留在知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名称的层面。

高中阶段在必修 3《政治与法治》" 公正司法 " 单元实施深度衔接。教师采用案例纵向深化策略,将初中接触的维权案例升级为 " 职业打假人索赔争议 " 复杂情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剖析《民法典》合同编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条竞合关系,组织模拟法庭辩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边界。通过研读最高人民法院第 23 号指导案例,学生深入理解 " 司法裁判中法理情平衡"的实践智慧。这种重构将零散法律知识置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的法治体系框架中,实现从规则遵守者到法治思维者的质变,达成法治意识水平4 的素养目标。

二、国情教育衔接:从现象认同到战略理解的认知跃迁

初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守望精神家园 " 单元,通过可视化手段建立国情认知基础。以塞罕坝林场治沙成就教学为例,教师对比展示 1950 年代沙化影像与当前森林实景,指导学生绘制 " 三代造林人接力 " 时间轴,在情感共鸣中建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感性认知。此阶段虽能激发环保意识,但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仍缺乏系统把握。

高中必修 2《经济与社会》" 贯彻新发展理念 " 单元实施螺旋式教学重构。教师引导学生深度解构塞罕坝样本:分析 " 协调性 " 维度体现的京津生态屏障功能,探究 " 创新性 " 维度包含的樟子松嫁接技术突破,解读" 绿色性 " 维度实践的碳汇交易机制创新。通过梳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的政策链条,学生理解 " 塞罕坝模式 " 全国推广的战略价值。在 " 生态保护区是否应限制光伏产业 " 辩论会中,学生辩证思考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关系,最终通过撰写《塞罕坝经验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启示》研究报告,实现从现象认同到制度自信的认知跃迁,夯实政治认同与科学精神素养根基。

三、文化认同培育:从行为模仿到创新实践的转化路径

初中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亲情之爱" 单元开展文化浸润。在春节主题教学中," 我家的年夜饭" 照片故事会唤醒文化归属感," 压岁钱使用方案 " 设计引导道德实践。这种基于生活场景的教学侧重文化行为模仿与情感激发,学生能理解节日蕴含的 " 团圆 "" 和谐 " 等表层价值,但尚未触及文化哲学内涵。

高中必修 4《哲学与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单元实施项目化重构。教学分三阶段推进:在 " 文化解码 " 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春节 " 辞旧迎新 " 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揭示天人合一宇宙观;通过 " 困境破局 " 调研,学生探究 00 后群体节日疏离感的深层成因,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紧迫性;最终在" 创新实践" 阶段,学生团队开发《传统节日DNA 测试》H5 小程序,运用 AI 技术创作中秋诗词,与社区联办 " 元宇宙庙会 "。这种从哲学阐释到技术赋能的转化路径,使文化认同从情感共鸣升华为理性实践,学生在公共参与中达成文化认同水平4 的核心素养要求。

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初高中衔接重构,本质是构建以核心素养连续体为经线、真实社会议题为纬线的能力发展网络 [3]。统编版教材的系统性为此提供关键支撑:在内容设计上,需精选民法典应用、脱贫攻坚实践、传统节日传承等贯穿性议题,建立跨学段教学案例库;在认知发展上,应遵循 " 法治教育从规则认知向司法辩证跃升、国情教育从现象认同向制度自信深化、文化教育从行为模仿向创新实践转化 " 的进阶路径;在教学实施中,要建立初高中联合备课机制,开发《学段衔接观测表》量化素养发展关键点。

这种重构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衔接意识和整体视野,精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发展需求。通过搭建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脚手架,使初中生活化的情境感知自然过渡到高中系统化的理论思辨,让价值认同在螺旋上升中深化为理论自信。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真正突破学段割裂的窠臼,在 " 拔节孕穗期 "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晓东 . 法治意识培养在初高中思政课中的衔接研究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2):15-18.

[3] 王莹,张耀灿.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05):4-8.

作者简介:赖冰妮,女,汉族,福建晋江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