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化学专业“模块化+个性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作者

张金玲 徐鹏

重庆科技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高校化学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传统课程模式却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此次研究内容聚焦于构建高校化学专业 “模块化 + 独特性” 课程模式。以《有机反应机理》为切入点,经过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形成《有机反应机理》的 “知识拼图”; 实施独特性教学从而完成从 “标准化” 到 “定制化” 的转变; 借助完善的机制保障与科学的成效验证推动课程模式独创。

关键词:高校化学专业;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一、课程模式重构:模块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

在当下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反应机理》课程模式正经历着重构。“模块化 + 独特性” 模式应运而生,推动高校教育从统一标准转向关注学生特点,通过灵活组合的课程模块既保证知识系统性又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基于模块化教学,《有机反应机理》被拆解为自由基链式反应、金属催化机理等七大核心模块。通过电子迁移规律,串联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用“原理推导+具体实践”双重方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系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智能调整方案,通过“基础掌握→灵活运用→创新优”的三阶培养路径,帮助每个学生稳步提升能力。

从高校教改实践来看,模块化是达成独特性的前提,规整有序模块设置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丰富且条理清晰的素材。而独特性需求又反过来成为模块化改良的动力源泉。教师收集学生模块学习反馈并对各模块内容实行更新与完善,使课程体系始终与学生需求同频共振。这种辩证统一的课程模式完美契合高校教改方向,既能助力学生夯实专业基石,又能挖掘学生独创潜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1]。

二、模块化课程设计:《有机反应机理》的“知识拼图”

根据《有机反应机理》的课程特点,可巧妙拆解为很多个模块,从基础的亲核、亲电反应模块到进阶的周环反应、金属有机催化反应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拼图中的重点板块。各模块有着明确的边界和重要知识点,亲核反应模块聚焦于亲核试剂特性、反应底物结构影响以及反应动力学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该类反应本质。​这种模块化设计紧密呼应高校发展方向,一方面,它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冗长,将知识以更易消化的 “小单元” 呈现,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如同拼接拼图一样层层进阶,另一方面模块化使教学资源得以精准配置。教师可针对不同样模块特点灵活选用案例教学、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根据学科前沿更新模块内容,维持课程时代性以及实用性[2]。经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学生在拼接 “知识拼图” 的过程中系统掌握《有机反应机理》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科研实践奠定坚实根基,极大地增加高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着高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个性化教学实施:从“标准化”到“定制化”的跃迁

传统标准化教学往往采用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以及考核方法,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伴随教育理念转向 “以学生为中心” 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偏向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对有机合成方向感兴趣学生在讲解反应机理时,引入更多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反应机理在实际合成中的应用,优化其在该领域知识深度。而对于倾向于理论研究学生,提供理论计算模拟相关反应机理相关资料,鼓励其尝试从理论层面剖析反应过程。​

在教学方法革新进程中可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线下,学生能够依据单个人时间和学习兴趣自主选取学习内容,还可观看特定反应机理的微视频讲解,掌握反应过程中的细节和原理。线上,围绕学生自身感兴趣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在考核环节摒弃单一试卷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保留传统理论考试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外,还增设项目式作业及小组汇报等方式。项目式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小组汇报则着重考察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考核方法,因此充分展现个性化学习成果。

四、课程模式地创新:机制保障与效果验证

在高校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就机制保障而言,设立专门课程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既要把握整体改革方向,又要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在课程模块化设计环节,委员会组织教师团队开展深入研讨。教师们结合有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有机反应机理》课程实行精准模块划分。

在成效验证环节,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学生课程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情况,评估学生对《有机反应机理》知识掌握层次;另一方面着重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中的参与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另外收集学生对课程模式反馈意见,从学生视角审视课程模式优缺点,经过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深造情况然后验证课程模式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

结语

在高校化学《有机反应机理》课程中,模块化和独特性辩证统一,模块化设计搭建起知识框架,此模式显著增加教学成效,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研究观点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 展望将来,该模式有望在更多高校化学专业课程及其他学科领域推广应用并且进一步完善改良,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继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迈向新高度。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YJG2021y013);重庆市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YKCSZ23189)。

通讯作者:徐鹏  Email: xupeng@cqust.edu.cn。

参考文献:

[1]胡艳瑾,刁欢,陶阿丽,等.某高校药学院《生物化学》模块化教学初探[J].广州化工,2022,50(12):170-173.

[2]刘智峰,季晓晖,夏冬辉,等.地方高校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安徽化工,2018,44(02):131-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