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合作探究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文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071000

引言:初中物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至关重要,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方法上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使得他们难以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如何将合作探究融入初中物理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 陈霞 . 基于合作探究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35):71-72.

一、构建情境化探究任务,激活物理思维的“催化剂”

教师依据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创设贴近生活、有启发性的情境化探究任务,把抽象物理知识转化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激活物理思维。

在学习“探究电流”章节时,教师创设“家庭电路故障排查”情境任务,先展示模拟家庭电路短路视频,房间突然黑暗、空气开关跳闸引发学生好奇和探究欲望;接着为每个合作小组提供模拟家庭电路实验器材,如灯泡、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电流、电压、电阻知识排查电路故障原因。各小组迅速讨论,有的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松动,有的用电流表测各支路电流判断是否短路,有的用电压表测家用电器两端电压分析是否断路,排查中,学生发现一个灯泡不亮其他正常,测该灯泡两端电压为零判断是该支路断路,检查发现是导线与灯泡接线柱接触不良。通过体验电路故障排查,学生深刻理解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实践和物理思维能力。

二、创新分层协作机制,优化合作学习的“动力源”

为保证合作探究高效开展,教师需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合理分组,确保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同时明确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的角色分工,例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整理讨论结果、汇报员展示小组成果等,并定期轮换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在“改变世界的热机”章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按 4-5 人分为一组,如在探究内燃机工作原理时,小组内分工明确:擅长绘画的学生绘制内燃机四个冲程示意图,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分析各冲程能量转化过程,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准备汇报材料。小组合作过程中,组长组织成员观看内燃机工作动态视频,随后开展讨论,成员们积极交流并提出问题,如“压缩冲程中气体内能为何增加?”“做功冲程中燃气能量如何转化为机械能?”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查阅教材、资料,通过交流探讨得出答案。在汇报环节,汇报员结合示意图和分析结果,向全班讲解内燃机工作原理。通过这样的分层协作,学生得以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仅提升了合作学习效果,也加深了对内燃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绘制物理素养的“成长曲线”

传统物理教学评价侧重结果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长。为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物理素养发展,教师要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

在“欧姆定律”章节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测量未知电阻”合作探究实验,实验中,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观察小组实验进展,记录学生操作步骤、讨论内容和问题。实验结束从三个维度评价:知识掌握度考查学生对欧姆定律理解运用和测量电阻原理方法掌握,如能否正确选择器材、设计步骤、处理数据;探究参与度观察学生实验积极性主动性,是否主动提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力评估学生小组合作沟通协调能力,能否与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完成实验任务。如某小组实验中分工明确,积极讨论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知识掌握度上能准确用欧姆定律算电阻值,数据处理规范;探究参与度高,成员积极参与操作讨论;团队协作力强,成员配合默契。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为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助力学生物理素养提升。

结束语

合作探究视角下,通过构建情境化探究任务、创新分层协作机制、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未来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优质高效的物理学习环境,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雷鸣 . 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实践与思考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