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研究

作者

王轶欧

唐山市丰润区光华道幼儿园 河北唐山 064000

中图分类号:G64

0 引言: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的责任,更肩负着塑造学生品格和道德的使命。尤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导师,他们的德育素养决定着孩子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奠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智慧,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传递着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它是当下教育的力量源泉,是为教师注入深厚道德底蕴的根基。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升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既具文化自信又符合时代需求的路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教师德育素养的概述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师德育素养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幼儿教师德育素养联系紧密。传统文化作为幼儿教师德育的基础,确立教师道德认知和世界观。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幼儿教师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肩负着传递文化与价值观的任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的德育观、“礼”的文化、“忠信”等道德观念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行为规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价值上的影响,并促使他们在践行中让学生懂得仁爱、守礼、忠信的道德行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体悟,可以让幼儿教师在传承与践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彰显文化的内在的人文精神。

1.2 当前幼儿教师德育素养的整体水平

当代,幼儿教师受教育程度较好,但德育素养的问题仍旧是教师本身存在的缺陷,如有些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并未注重教师本身的德育素养的建设,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不足。例如,很多教师注重的是教师本身的德育素养被轻视,并且轻视的是对教学方法、学科知识教学的重视,忽视了对幼儿德育素养方面的教育。又如,在德育过程中,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幼儿自身德行修养的培育,给幼儿德育素养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也使得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整体水平受到限制。

2​幼儿教师德育素养提升中的主要挑战

2.1 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应用难度

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是制约幼儿教师德育素养提高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繁杂丰富,领域广泛,教师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文化时存在很大难度。有的教师在专业学习中从未接触过民族文化的核心要义,有的教师虽具备文化积淀却由于缺少传统文化背景,无法很好地将其中的核心思想贯穿到现代教学中。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和教师培养制度,更侧重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学习,却未强调传统文化在现代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有的教师理论上尽管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如何将“仁爱”、“礼仪”等等传统文化的核心灌输到课堂教学、幼儿活动之中,这都是一道难关。

2.2 教师德育素养的主观客观障碍

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受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更多的还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包括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注重课堂教学成为传授知识的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品德社会职责的培养,而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道德教育教学修养比较薄弱,缺乏一个系统的德育教学思想 [1] ;客观因素包括现代教育环境多元化的趋势和现代文化急剧的变化,使传统文化教学变得不太适宜,而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得教师的德育工作压力较大。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教师培训的不系统、不完善制约了教师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

2.3 外部环境对幼儿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的制约

一是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幼儿教师德育素养提升带来了诸多影响。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逐渐复杂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具备德育教学的要求,但是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被工作压力与制度等制约着,教学任务过重,无暇顾及德育教学的研究。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路径

3.1 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的途径

传统文化的输入不只是外部教育载体,应当通过系统途径,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思想理念与教师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从自身文化素养做起,唯有教师自身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才能向学生更好的灌输传承。对此,教师教育应设置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和定期召开相关专题教师培训、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应“古为今用”,课程内容除了教育学的理论之外,也应当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经典文化作品的解读等,比如培养幼儿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开展道德要求的灌输,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德要求。这种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让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从认知、到内化、再到外化的教育过程都回归传统,并可使其自觉地回归教育实践 [2]。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育机构还应当鼓励教师在传统文化的现场和文化活动中积极、主动、亲自参与其中,如参观历史遗迹、戏曲观摩、书法与绘画实践等,以自身的文化现场切身感受,体悟传统文化。第三,政策支持,借助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个学校开展将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教学项目,强化教师的教学文化使命感,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和一体化。

3.2 文化背景下教师德育素养的强化方法

在我国现阶段,教师德育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教育质量中的重中之重。要想有效增强教师德育素养,需要以文化为基点,找到可与时代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加强教师德育素养的首要任务,是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对儿童德育所背负的责任重大。传统文化的“为师必先为人”要求教师自身道德素质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会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教师自身德育素养要始终处在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这个要求,教师需通过阅读和研习传统文化经典,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美德、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 [3]。学校、教育单位等可通过定期召开围绕着“文化自信”展开的研讨会,让教师们在交流讨论中找寻将传统文化、现代教育理念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让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德育素养不仅仅是自身理论性的修养提升,更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检验。通过师生互动、家长交流、同事合作,教师的德育素养才不断地加深、完成、充实。

3.3 互动性与融合性: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性和融合性的。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在于教师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德育素养的提升,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师生关系的互动性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情感和需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教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文化教育不再是单调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内心的思考与认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弟子规》中的做人规范,引导学生反思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师生互动的另一个层面在于教师的德育素养不仅是对学生的教导,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4]。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教育效果,还能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种互动关系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入,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验文化、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共识与德育认同。师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学术知识的交流,更实现了文化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共享。

3.4 家园共育在德育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家园共育是儿童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幼儿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教师在学校中的教导,家庭的教育环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初的教师。家园共育的实质是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搭建起合作与沟通的桥梁,共同关注孩子的德育成长。当前,家园共育的实施往往存在一定的疏离感,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协作,导致德育工作在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联动。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必须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家园共育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传统文化中的家教理念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5]。在传统文化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为家长与教师共同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教师需要通过定期的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在日常的互动中向家长传递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家长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家庭中营造有利于孩子德育成长的环境,例如在节日里通过家庭团聚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孩子的礼仪感与责任心。家园共育不仅仅是家长与教师在育人目标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形成共识,共同探索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德育方式。

3.5 实践操作理论深化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德育素养的提升并非仅依赖于理论的学习,更离不开实践操作的积累与深化。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与反思、调整中实现自我提升的。因此,实践操作理论的结合,成为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不仅为实践提供方向,也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得到检验与完善。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三字经》中的经典句子,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小故事的讲解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互动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理论的深度分析帮助教师更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具体的教学活动则使这种文化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和传承 [6]。实践操作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的经验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结合传统文化的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文化遗址或传统节日庆典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能加深孩子们对德育理念的理解,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检验自己的德育教育效果。实践操作与理论的结合,还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成果的反思和总结上。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教师应当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反思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例如,在传授“孝道”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4 结束语:

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责任的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不仅能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更能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中,传递文化的精髓,塑造未来的民族精神。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探索。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升幼儿教师的德育素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向,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更加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 明 . 传 统 文 化 对 幼 儿 教 育 中 德 育 素 养 提 升 的 作 用 [J]. 教 育 与 教 学 研究 ,2022,35(10):54-56.

[2] 张婷婷 . 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3,28(12):102-105.

[3] 王丽 . 师德师风建设与幼儿教师德育素养的关系探讨 [J]. 教师教育 ,2021,14(05):23-25.

[4] 刘娜 . 传统文化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影响及路径分析 [J]. 幼儿教育学刊 ,2020,22(06):36-39.

[5] 赵海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40(03):67-69.

[6] 陈明 . 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J].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31(02):90-93.

作者简介:王轶欧(1981—),女,汉族,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幼儿德育教育。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幼德育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0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