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李袅袅
湖南湘江新区思沁学校
引言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根基,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育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关键使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当下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的机械灌输而轻视能力培养、重考试技巧传授而轻视素养积淀等状况,进而造成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较为薄弱,探寻科学且有效的语言文字素养提升途径,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方式固化,素养培养碎片化
部分教师到现在依旧采用“讲解—识记—练习”传统教学模式,将语言文字知识分解成孤立的知识点进行传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有所忽视,学生在机械性的记忆中很难构建系统的语言能力,在进行阅读时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进行表达时会出现逻辑不清晰、用词不准确等状况,素养培养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形。
(二)实践机遇匮乏,应用情境单调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处于主导之位,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时段遭到压缩,课后的练习大多以书面形式的作业为主,缺少真实的语言沟通场景,进而造成学生出现“学与用相脱节”的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较难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口语表达的能力、书面创作的能力的提升受到约束,语言文字素养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三)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其导向功能有所弱化
评价大多以纸笔测验作为主要方式,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记忆以及理解,却忽略对语言运用本领、文化感悟能力的评估,单一的评价形式使得教学过分聚焦于应试方面的内容,削弱对语言文字素养的全面培育,从而难以充分展现出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提升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基于文本的研读过程,扎实地巩固语言根基
将教材当作承载知识的载体,引领学生深度钻研文本内容,在开展识字与写字教学时,将汉字文化融入其中,借助字理剖析、情境联想等方法,助力学生把握汉字的内在规律,在阅读教学环节,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表达技艺,剖析句式的特征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积累美妙的词句,培育敏锐的语感,为语言的实际运用搭建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表达的能力
将语言的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在课堂当中设计提问、讨论、辩论等活动,引领学生将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有条理地组织语言,在写作教学期间借助审题指导、思路梳理、片段练习等步骤,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表达时学会精准地运用语言,提高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规范性以及生动性。
三、提升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素养的课外拓展途径
(一)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实语言体验
开展组织课外阅读分享会、进行课本剧表演、运营校园广播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开展语言实践的机会,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情境,家庭日常交流、社会现象观察记录等,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体会语言文字所具备的实用价值,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致。
(二)搭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优化培养导向
搭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统筹”的多样化评价系统,将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的质量水准、实践收获的成果成效等都归入到评价的范畴中,留意学生在识字写字能力提升、阅读表达水平进步、文化理解深度拓展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借助撰写评语、开展星级评定等途径给予具有激励作用的反馈,促使教学活动着重关注素养的综合发展态势,构建起良性的培养循环机制。
(三)推进家庭与学校间协同合作,拓展语言使用的空间
通过家长会、线上交流群组等途径,向家长宣扬语言文字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引领家长投身到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激励家长和孩子一同开展亲子阅读、家庭故事会、生活场景对话等活动,将语言学习拓展至家庭生活中,营造出家校共同培育的语言学习氛围,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给予广阔空间。
结论
推动小学语文阶段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属于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关键工作,目前在教学领域存在着诸多状况,比如教学方法较为固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够充足、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等问题,借助以课本为根基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思维能力以增进表达水平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加深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的课外培养途径,能够推动学生在语言文字素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莫桂香. 谈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J].华夏教师 ,2019,(35):42-43.
[2] 李国胜 . 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语文园地 ),2019,(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