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研究
李正寿
祥云县鹿鸣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云南 大理 672104
【摘要】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绿色防控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防治手段,强调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然而,尽管绿色防控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其在基层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农民认知度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投入成本较高、推广方式单一等。因此,探索科学的推广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将探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推广策略,以期为基层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策略
基层农作物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水稻)、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等,主要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导致作物叶片、茎秆、果实受损,影响产量和品质。虫害方面,常见的有稻飞虱、粘虫、玉米螟、棉铃虫、蚜虫、斜纹夜蛾等,它们通过取食作物叶片、果实或吸食汁液,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这些病虫害在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及防治措施不当的情况下易爆发,因此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至关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优势
(一)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前提下,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的一种可持续农业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强调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生态系统,增强作物自身抗病虫能力,实现病虫害的长期有效控制。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优势
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友好、可持续为核心,通过多种综合措施降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与传统化学防治相比,绿色防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态友好,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二是可持续性强,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绿色防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愈发重要,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手段。
二、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一)农业技术的应用
农业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的基础措施,通过改善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管理方式,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合理轮作、间作和套种能够破坏害虫的生活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孳生条件。例如,在玉米与豆类间作中,豆类可以固定氮素,改善土壤肥力,同时减少玉米螟的危害。此外,调整种植时间和密度,有助于避免病虫害高发期,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传播。深耕灭茬和合理施肥则能有效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科学灌溉管理,如滴灌、喷灌等,能够减少水源传播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的扩散。此外,采用抗病虫害品种,如推广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病害发生率,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推广“两迁害虫”绿色防控措施,如调整插秧时间,可使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高峰与作物关键生长期错开,降低害虫密度。
(二)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例如,引入赤眼蜂可有效寄生在玉米螟卵上,减少幼虫孵化率;释放草蛉、瓢虫等捕食性昆虫,可减少蚜虫、粉虱等害虫种群。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可对病原菌或害虫产生抑制作用,如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拮抗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从而减少病害发生。此外,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具有较强的杀虫和抑菌效果,对环境友好,残留较低,适用于绿色农业生产。比如,在果树害虫防治中,广泛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通过释放昆虫信息素,使雄性害虫难以找到雌性进行交配,从而减少虫口密度,有效降低果树害虫发生率。此外,在番茄种植中,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番茄青枯病,提高植株健康水平。
(三)物理技术的应用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利用光、温度、机械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发生,避免或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例如,杀虫灯广泛应用于田间害虫监测和防治,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夜蛾类害虫,如棉铃虫、稻纵卷叶螟等,实现精准诱杀。黄色粘虫板可有效控制温室蚜虫、粉虱等小型害虫。高温灭菌技术,如太阳能高温闷棚处理,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卵,提高作物生长环境的健康度。应用防虫网、覆盖地膜等手段,可有效阻隔害虫入侵,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研究表明,悬挂适量的黄色粘板可显著降低温室蚜虫数量,在温室蔬菜种植中,可广泛使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蚜虫防治。此外,在大田水稻种植中,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进行夜间害虫诱杀,有效减少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危害。
(四)科学的化学防治手段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是重要手段,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减少作物损失,所以,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是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防治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化学防治应遵循科学、精准、高效和低残留的原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生物源农药(如阿维菌素、印楝素)或新型仿生农药(如氟啶虫胺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循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安排施药时间和次数,精准施药,避免盲目施药,最大限度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为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科学轮换和混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交替使用内吸性和触杀性农药。
比如,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枯萎死亡,当稻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如每百丛水稻上有500—1000头稻飞虱时)时,可使用吡蚜酮(25%水分散粉剂,每亩用量20—24克)或呋虫胺(20%水分散粒剂,每亩30克)进行喷施。可采用无人机喷雾技术,均匀覆盖稻株。 为防止害虫抗药性,7—10天后可换用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每亩用量2克)。
蚜虫危害苹果树嫩叶,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果实品质。春季发芽期至展叶期,当平均每叶蚜虫超过5头时开始防治,初期可使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每亩15克)进行防治。若蚜虫密度较大,可使用高效低毒的2.5%绿色通可湿性粉剂(每亩20克)防治。 使用弥雾机进行树冠喷雾,确保叶片正反面均匀覆盖,也可在树根部使用滴灌施药技术,使药剂渗透至根系,减少对天敌的影响,防治蚜虫的持续发生。
三、基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不足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防控技术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农民认知度不足,接受意愿较低
基层农民普遍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认为其见效快、操作简便,而对绿色防控技术缺乏深入了解。例如,一些农民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使用天敌昆虫、杀虫灯、黄板等技术见效慢,不能快速控制病虫害。因此,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推广难度较大。
(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多依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有限,且部分人员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农民应用。同时,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广主体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导致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农民获取相关技术的渠道较少。
(三)绿色防控措施成本较高
相比传统化学防治,部分绿色防控技术的投入成本较高。例如,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释放天敌昆虫等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而生物农药、信息素诱捕剂等产品价格较高,且施用次数较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由于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的增产效益,一些农民缺乏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影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
(四)推广方式单一
目前,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农民难以全面掌握并接受新技术。许多地区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手册、村广播或农技人员下乡讲解的方式进行推广,而缺乏现代化、多渠道的推广手段。例如,一些地方仅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会来介绍绿色防控技术,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单一,农民难以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此外,缺乏示范性推广,许多绿色防控技术没有在田间进行对比试验和长期监测,农民无法直观地看到绿色防控措施的具体效果,影响了他们的推广应用意愿。
(五) 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不足
尽管政府对农业绿色发展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针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仍然不足。例如,部分地区的农药补贴政策仍以化学农药为主,对生物农药、杀虫灯等绿色防控产品的补贴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在选择防治手段时仍倾向于化学农药。此外,缺乏针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激励政策,如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农户给予经济奖励、信贷支持等,进一步影响了技术推广的动力。
四、基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策略
(一) 提高农民认知度,增强接受意愿
要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技术培训和宣传体系。一方面,可通过村级农技推广站、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定期举办田间观摩会和实践培训,让农民亲身体验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效果,如在示范田展示杀虫灯、黄板诱杀、天敌昆虫释放等技术的应用成效,使农民直观感受到病虫害防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培训,如通过短视频、直播讲解、微信农技群等方式,推广绿色防控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此外,可以建立示范户机制,选取种植大户或有较高接受度的农民作为推广先锋,让他们在实践中带动其他农民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形成“示范—推广—扩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印发通俗易懂的绿色防控手册,让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和培训,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度,增强应用意愿。
(二)完善推广体系,强化基层服务
为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效果,应构建健全的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支持,增加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并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应鼓励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等多方共同参与推广,通过校企合作、农企合作等方式,形成“政府+科研+企业+农户”的联合推广机制,使推广工作更加高效。此外,建立农技服务站或流动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推广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的病虫害预测和防控方案,让农民能够更加科学地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三)降低防控措施成本,提高经济性
为降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成本,需要多措并举,提升农民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经济可行性。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农药、杀虫灯、信息素诱捕器等绿色防控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购置补贴,减轻农民负担。例如,可以提供50%以上的补贴鼓励农民购买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提高其应用意愿。其次,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绿色防控产品的研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物农药、物理防治设备等的性价比,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此外,可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模式,由政府或农业合作社组织专业化植保团队,统一采购、统筹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单个农户的使用成本,提高整体防治效果。同时,鼓励绿色防控产品与农产品认证挂钩,如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增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经济吸引力。
(四)丰富推广方式,强化试验示范
应采取多元化推广策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推广方式,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效果和农民的应用能力。要加强示范推广,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或示范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农民直观了解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增强其接受度。例如,在粮食主产区设立试验田,展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科学用药的综合应用模式,并邀请农民实地参观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推广渠道。农业部门可联合科研机构、农业企业,通过短视频、直播培训、社交媒体等方式,开展线上科普和远程技术指导,提高绿色防控知识的传播效率。同时,开发农业防治APP或微信小程序,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监测、绿色防控方案推荐等数字化服务。强化农技人员的入户指导,加强农民互动式培训。可组织技术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周期,分阶段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农民操作,确保技术落地。
(五)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绿色防控激励机制
为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基层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增强农民的推广动力。应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将绿色防控技术纳入农业补贴范围,对推广效果良好的地区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应优化农业保险政策,针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农户,提供病虫害保险和风险补偿,降低农民在病虫害防控中的经济风险,增强其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可探索“绿色补偿”机制,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税收优惠,提高农民采用绿色防控措施的积极性。建立农产品绿色认证与市场激励机制,支持绿色防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推动其进入高端市场,提高附加值,让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结语: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尽管绿色防控技术在基层推广过程中面临农民认知不足、推广体系不完善、成本较高、推广方式单一等问题,但通过强化技术培训、优化推广体系、降低经济门槛、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基层应推动绿色防控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绿色防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张宗俭.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11):33-38.
[3]李志红,王亚星,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4):34-36.
[4]曾娟,杨普云,熊延坤.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9):53-57.[5]陈玉托,黄红弟,梁炫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4):109-116.‐195.
[6]郭凤英.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思路分析[J].新农民,2019,0(34):52-53.